曾经宽敞明亮的大厅,被层层玻璃隔成了一个从门口直达电梯口的透明通道;楼道地毯上,铺上了两层厚厚的塑料隔板;每个房间门口都放了一个白色塑料凳,有的正放、有的倒放;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气味,不见一个人影……3月25日深夜,记者被专车送到了上海这家集中隔离酒店。
由于在上海战疫一线多处采访拍摄,记者成了次密接。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责任在身,被集中隔离虽属偶然,却也不意外。当置身静谧的隔离房间,回顾连日来采访过的每一位平凡英雄,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动。此时此刻,这座城市正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各行各业有无数战斗在“疫”线的平凡英雄,勇毅坚守,决不退缩。
佩戴着党员徽章的59岁检验科主任
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快速精准的核酸检测至关重要。这些报告是怎样出台的?在上海市东方医院的支持下,记者联系到该院检验科主任范列英,今年已59岁的她依然奋战在一线。
3月21日夜里,记者前往采访拍摄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雨,马路上空空荡荡。东方医院检验科PCR(基因扩增)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一片忙碌。浦东新区许多社区当天采集的核酸样本,正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来检测。
穿上白色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口罩和手套,记者走进PCR实验室。只见一筐筐待检测的核酸样本堆放在工作台上,几乎堆成了“小山”;全副武装的检测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相互之间的工作交流话语都是简短而急促。
根据工作流程,他们首先要对待检测的核酸样本编号,逐个进行扫码登记;然后逐个进行取样核酸提取,再将提取好的核酸样本,加入到PCR反应体系中;“加样”完成后,放入PCR仪器中进行扩增,整个过程需要三个小时,才能看到检测结果。完成审核后,第一时间上传“健康云”。
3月21日深夜,上海市东方医院检验科检验人员将待检测的核酸样本进行扫码登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建松摄
单个核酸样本的检测流程尚且如此复杂,何况是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检测如此大的批量,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PCR实验室里的温度很高,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很快湿透了记者的衣衫,嘴里呼出的热气,也很快模糊了护目镜。
就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东方医院检验科最高峰一天检测4万多份、共涉及28万多人的核酸样本。每一份样本检测的每一个步骤,检验人员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而他们自己与病毒的距离,也许只有2毫米——只隔着两层薄薄的乳胶手套。
趁着工作交接的间隙,范列英走出了PCR实验室。脱下防护服和面罩,记者注意到她的胸前佩戴着一枚党员徽章,在白大褂的映衬下显得分外醒目。口罩的勒痕,在她脸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印记。
“自3月12日以来,我们检验科50多名检验人员主动请缨,24小时驻守在医院里。我们分成了检测组和信息组,每个组又有不同的小组,夜以继日地检测核酸样本,同时还要完成本院常规的临床检测任务。”范列英说。“这么大的工作量,全靠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尤其是科室15名共产党员,他们都是科室业务骨干,在这场战疫中个个都是好样的!”
3月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新一轮核酸筛查,第一批是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包括东方医院检验科在内的PCR实验室,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检测任务。想起范列英胸前佩戴的那枚党徽,让人对这些检测一线的“白衣战士”充满了信心。
3月21日深夜,上海市东方医院检验科主任范列英正在协调核酸检测工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建松摄
相关链接:
新华社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691730?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