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上海市浦东新区高原高峰学科。目前设有南北两个院区,共120张床位。学科带头人李强教授担任:世界支气管病及介入肺脏病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450篇,其中SCI 200余篇。专利17项。获得国家教育部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获得国之名医、中国优秀呼吸医师、上海市医师协会区域名医和仁心医师奖等荣誉。
四年多来,李强教授带领全体医护努力拼搏,使学科在规模、临床诊疗平台、人才梯队、临床诊疗和教学、科研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学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及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专科总体临床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20年CMI在上海市110家医院中排名第二;2021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医院科技量值 (STEM) 呼吸学科位居第52名。学科有7大亚专业设置,包括介入呼吸病学;肺血管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气道疾病;肺部感染;肺癌及睡眠呼吸病学,居国内最齐全之列。近三年学科发表SCI 论文32篇,累计影响因子˃130;获得国家级课题14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青年项目5项。学科成员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人才计划。学科在做好临床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持续秉持“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最便捷和最温馨的医疗照护”的建科宗旨,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造福患者。
李强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内科主任、肺癌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特需门诊时间:东方医院本部陆家嘴院区: 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cial lung diseases,ILD) 亚专业团队介绍
1.核心诊断技术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危重症医学科-间质性肺疾病亚专组成立于2018年3月。在李强教授带领和指导下,团队依托学科强大的呼吸介入诊疗平台,常规开展各种诊断技术,例如:从肺野中央到外周的病灶、以及纵隔淋巴结,使用各种微创介入诊断技术,包括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肺组织或淋巴结活检(EBUS-GS和EBUS-TBNA)、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 (transbronchial cryobiopsy,TBCB) 并在虚拟导航、径向超声探头、C臂X光机和超声等引导设备辅助下实施TBCB精准定位;包括ROSE技术;以及经支气管肺泡灌洗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等,竭尽所能帮助ILD患者明确诊断,包括重症患者。
2. 诊治的病种及核心病种:
近年来,诊治了各类复杂,疑难和重症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和ILD患者。包括: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耶氏肺孢子菌肺炎、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gG4相关肺疾病,急和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家族性肺间质纤维化,过敏性肺炎,机化性肺炎和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结节病,结缔组织病相关ILD,伴肺纤维化的A NC A 相关性血管炎,淋巴管肌瘤病和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以及BHD(Birt-Hogg-Dube syndrome)综合征等少见疾病。
除借助优良的呼吸介入平台明确各种ILD和弥漫性肺部疾病的诊断外,ILD亚专科团队还借助本科室呼吸ICU平台,并联合呼吸治疗和康复团队,将急性和重症ILD作为团队近年主攻诊疗方向,救治了抗合成酶综合征伴快速进展ILD,抗MDA5肌炎相关ILD,重度的心脏结节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发作,急性过敏性肺炎和急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ILD,以及肺部弥漫性疾病的重症患者。
3. 间质性肺疾病的团队成员,合作成员及多学科团队:
1)间质性肺疾病团队:
亚专业组负责人:朱晓萍,荷兰Nijmegen 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东方医
院本部呼吸内科院区主任。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肺间质病学组副组长、中国防痨协会多学科诊疗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EBUS培训中心负责人、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子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等7项课题;荣获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医师协会优秀呼吸医师称号。
邓常文,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同济大学讲师、大内科教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2021年东方医院“东方人物”。临床擅长:间质性肺病、肺部肿瘤规范诊治及免疫治疗、慢性气道疾病。研究方向:干细胞与肺癌免疫治疗。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参与国家及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科委专项等5项基金,发表论文10余篇。
胥武剑,博士、副主任医师、东部战区总医院博士后。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呼吸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防痨协会MDT专业分会委员。临床擅长:肺癌的规范化诊疗,肺部肿瘤的介入诊疗,间质性肺病、危重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中国博士后、江苏省博士后等各项基金6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国家专利11项。
罗志兵,在职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防痨协会多学科诊疗专业分会常务委员、世界呼吸内镜协会快速精准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间质病学组委员。擅长呼吸疑难少见病诊治、呼吸介入、肺癌综合诊治、胸部影像分析、呼吸危重症的救治。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论文7篇,获得专利3项。
董雪,博士、主治医师。擅长:肺癌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重症肺癌的综合治疗,肺部弥漫性疾病的综合诊疗,参与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及课题。
2)肺部重症合作团队
(1)重症感染:
孙禾,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学者、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
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委员。参编高等医学教育统编教材3部;获国家级专利2项。研究方向:呼吸系统感染与免疫。擅长:疑难、重症及免疫抑制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鉴别诊断和综合救治;肺部肿瘤及慢性气道性疾病的综合诊疗。
吴晓东,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华东六省一市介入呼吸病协作组工作秘书、青年委员、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发表SCI论文10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出版译著《介入呼吸病学-理论与实践》;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课题1项。研究方向:肺部感染与宿主免疫调控、介入呼吸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2)重症护理:
贺亚楠,博士在读、呼吸专科护士、ICU专科护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危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同济大学讲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团委副书记。上海市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健康科技协会护理健康科技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VTE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业特色:呼吸重症、呼吸康复。团队首批中华护理学会呼吸专科护士培训京外建设基地,浦东新区 “青年文明号”、曾获浦东新区奖项10余项。
(3)呼吸治疗和康复:
陈荣璋,呼吸治疗师,上海市呼吸治疗师联盟核心成员。上海市医学会肺功能和呼吸治疗学组委员,技术特色:呼吸治疗:呼吸生理监测与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管理等;呼吸内镜介入:应用多项内镜介入诊疗技术于气道良恶性病变的治疗及患者术后的气道管理等。
李甜:呼吸治疗师,上海市呼吸治疗师联盟成员。技术特色:呼吸与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支气管镜治疗。
杨俊賜,呼吸康复治疗师,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康复治疗学。
(4)介入:
唐荣娟,上海市东方医院呼吸内镜中心组长;华东地区介入呼吸病协作组护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
协会呼吸内镜质控委员会委员;从事呼吸内镜护理工作10年余,熟练掌握各类肺部疾病诊断及镜下治疗护理配合,如EBUS- TBNA、电磁导航、支架植入及冷冻肺消融术等,发表论文4篇,专利3项
3)多学科诊疗合作团队
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影像科初曙光主任团队、病理科高金莉主任团队、检验科范列英主任团队和风湿科黄新芳主任团队密切合作,定期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不断提升医院整体ILD水平。
同时,亚专业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杨程德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主任易祥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冯瑞娥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密切合作,使团队ILD诊疗水平近年来快速提升。
4. 团队诊疗特色:
1. 急性和重症的间质性肺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救治;2.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3. 系统性疾病的肺损害。
5.间质性肺疾病专家/专病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朱晓萍;东方医院本部陆家嘴院区:周二下午;周三上午;南院: 周一上午;
专病门诊:朱晓萍 邓常文 董雪;东方医院本部陆家嘴院区:周一下午。
6. 救治病例:
病例1.
男性,52岁,以“脾脏淋巴瘤术后5月余,发热伴呼吸困难2月”收入。患者5月前因腹痛诊断脾脏淋巴瘤行手术,确诊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行R-CHOP方案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腹腔积液并感染,出现发热并胸部CT:双肺弥漫磨玻璃影。辗转数家医院经治疗2月发热仍不退,肺部弥漫性磨玻璃影进行性增加,呼吸衰竭进行性加重。入院:T 38.6C,SPO2:86%(FiO2 41%)。气促,口唇发绀。WBC 2.14 10^9/L,N 90.2%,L绝对数 0.10 10^9/L,Hb 108.0 g/L。入院第2天行全麻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冷冻肺活检术。BAL经PCR扩增后,肺孢子菌特异性核酸片段扩增阳性;六胺银染色:肺孢子菌囊结构;NGS 耶氏肺孢子菌序列数1856,确诊为:非HIV免疫缺陷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 Pneumonia, PJP)。立即予以磺胺联合卡泊芬净,以及针对腹腔抗感染治疗,加大力度营养支持等治疗共35天后,肺部弥漫性渗出及胸水及腹腔积液吸收。救治过程中因气胸,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出现反复发热,均有效救治。白细胞及很低的淋巴细胞绝对数均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对膈下活性肿瘤病灶行放疗。25次后结束出院。现患者情况良好,生活如常。
病例2.
女性,55y,因“反复咳嗽气促3周,加重伴发热2天”入院。胸部CT:两肺多发炎症。抗感染治疗14d,发热仍间断出现,气短加重。影像学双肺病变加重。入院时:T 39.5℃,神萎,重病容,气促,RR34次/分。皮肤及粘膜正常,无皮疹。双肘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压痛(+),无红肿。实验室检查:LDH 832U/L,AST 215U/L ↑, 抗核抗体谱: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抗CCP抗体及其余正常;感染指标正常。使用甲强龙40mg + 舒普深联合拜复乐+奥司他维三天后气短进行性加重,highflow治疗氧合维持90%左右, 上厕所时氧饱和度低至80%并晕厥。外周血NGS检测未发现病原菌,如病毒等。患者出现腹胀明显,食欲差,查体腹部饱满。仔细阅片发现:食道扩张和胃潴留。腹部平片显示肠积气。患者逐渐出现面部,眶周,颈部和背部皮疹,以及双肘和手指向阳疹,伴手指及双手腕关节疼痛。急查特发性肌炎抗体谱: Ro52 IgG阳性(+++)。 全科及多学科MDT讨论后诊断:无肌病性皮肌炎伴快速进展ILD。立即给予大剂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以及大剂量丙球和白蛋白治疗。D-二聚体明显增高予抗凝治疗,患者有胃溃疡史,持续推泵制酸剂加强护胃避免出血:并强大支持治疗和保肝护肾,抗感染精准治疗,积极肌肉和肺康复锻炼。全力以赴救治28天后下地行走,42天后患者呼衰完全纠正后出院。
病例3.
男性,67岁,7年前发现肝脏巨大肿块诊断右肝高分化腺癌,行手术切除术。规律随访,多次行TACE灌注及消融治疗,辅以甲苯磺酸索拉菲尼片或乐伐替尼治疗,期间病情稳定。2022.05复查提示疾病进展,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并予信迪利单抗200mg免疫治疗数次。出现剧烈恶心呕吐,其后出现腹胀和腹水,对症处理后好转。2周前,患者出现发热和便血,1周前症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手足水肿,胸部CT示两肺间质性肺炎,予甲强龙抗炎、抗感染等处理呼吸困难症状缓解不明显且进行性加重。以间质性肺炎急诊转入。患者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和门静脉血栓。入院后:呼吸窘迫,RR 36次/分,面罩纯氧吸入SPO2 90%。实验室检查:除肺部损害外,心脏,肾脏功能也受损,伴低蛋白和重度贫血。诊断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的急性肺等多脏器损伤。立即大剂量激素,丙球和白蛋白,密切监测同时持续推泵制酸剂和生长抑素避免消化道出血加重,并半流质和营养液,输注血浆等支持治疗。治疗5天后肺部病变,呼吸窘迫和氧合,心脏和肾功能,一般状况均好转,且消化道出血未加重。
病例4.
男性,50岁。因间断咳嗽半年, 加重伴气促2月。”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间断咳嗽咳痰,未予治疗。 近2月患者咳嗽加重伴气促, 胸部CT: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肺间质纤维化, 肺部感染,双侧胸膜增厚,纵膈淋巴结肿大。肺功能: 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 外院转入我科。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略粗,双肺可闻及Velcro啰音,及杵状指。后:行全麻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冷冻肺活检术。BAL:细胞计数160 106/L,巨噬细胞82%,病理诊断:肺间质纤维化伴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可见组织细胞浸润,考虑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可能。治疗方案:戒烟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