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浦东新区医学会和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炎症性肠病治疗新进展:从基础到临床》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22年10月22日在东方医院南院内镜中心会议厅顺利举办。本次学习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教授就IBD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热点作专题演讲,为医护人员带来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实用的临床实践经验,有利于掌握学科发展动向,规范炎症性肠病(IBD)诊疗。本次学习班特邀我院书记李钦传开幕致辞、院长徐美东做大会总结,由钟岚教授担任主席。由于疫情的原因,本次学习班采用线上会议形式。
书记李钦传做了开幕致辞,并指出我院炎症性肠病在钟岚主任的带领下快速发展壮大,影响力逐步增强,我们有很好的团队、很好的基础,“桃李春风”,希望接下来的发展能够突飞猛进。最后,预祝本次学习班取得圆满成功。
由杨秀红教授(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王蓉教授(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共同主持上半场会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林江教授给我们上了第一节课,他带来的内容是《中药治疗克隆恩病的思考》。首先林江教授通过文献解读,指出中药治疗克隆恩病(CD)的临床研究的现状:研究论文量少、样本量少、临床研究设计质量不高,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克隆恩病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显著减少不良反应。接着林江教授带来了他们在中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中药治疗可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症状,中药联合生物制剂可以有效治疗克隆恩病合并肛瘘,中药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对克隆恩病合并狭窄有好处。最后林江教授总结中药治疗克隆恩病的临床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更严谨的临床研究,以中医药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克隆恩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以克隆恩病临床治疗的难点和未解决的问题为契入点,开展针对性的临床研究。
我院内镜中心陈涛教授的讲课内容是《内镜相关技术进展及其在IBD中的应用》。陈涛教授介绍了消化道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发展,详细讲解了粘膜剥离术(ESD)术中的有效显露及牵引措施,出现术中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如何处理,着重提出球囊扩张术(EBD)已逐渐成为IBD合并肠腔狭窄治疗的有效手段,其适应症为单发、长度短(≤4 cm)且不伴有活动性深溃疡或瘘管的狭窄,包括克罗恩病术后吻合口狭窄。陈涛教授还指出一项新的技术-内镜下小针刀狭窄切开(NKSt)已有研究用于回结肠狭窄或回肠储袋狭窄治疗,其优越性为手术费用低、狭窄复发更少,但安全性不如EBD。
我院肛肠外科邓业巍教授带来的内容是《克隆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选择策略》。邓业巍教授指出成人克隆恩病有25%~80%合并有肛周疾病,其中肛瘘(PFCD)的患者发病率最高,约占 17%~43%,CD合并肛瘘治疗比较困难。邓业巍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克隆恩病肛瘘的分型、活动度评估及手术方式,提出无症状的 PFCD 患者,以药物治疗控制炎症进展,症状严重的复杂性肛瘘,在控制急性炎症后应积极手术治。邓教授还强调克隆恩病肛瘘避免括约肌损伤尤其重要,例如松挂线比紧挂线更易于引流、保护括约肌。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教授(线上)给我们讲的内容是《溃疡性结肠炎规范化内镜和组织学评估》。首先刘占举教授详细讲解了国际上常用的一些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程度评估系统及其优缺点,包括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的评分系统,如Truelove&Witts、Mayo、Lichtiger、Baron、UCEIS、MES、DUBLIN等评分系统,和组织学评分系统Goboes、Nancy、Robarts。接着刘占举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在UC组织学黏膜愈合的临床探索,尝试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临床组织学的评估系统,并提出免疫细胞联合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愈合的预测。
下半场会议由吴坚炯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黄一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共同主持。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教授带来了一项基础研究《BLT1 in dendritic cells promotes Th1/Th17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deficiency ameliorates TNBS-induced colitis》。杜昌升教授详细介绍了该项研究的实验设计、过程和结论,并扩展联系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如何设计研究对象(动物、细胞、人)、怎样分层研究(动物、细胞、分子水平)以及干预措施(基因敲除、药物)等。杜昌升教授授课内容非常生动,对我们临床医生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启发很大。
海军军医大学郭轶斌教授讲的内容是《临床试验研究设计》。郭轶斌教授从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出发点,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临床试验设计,包括临床试验的三个基本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三个基本原则(随机化、对照与盲法、随机)。
我院陆金来医生介绍了目前我科IBD团队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试验。我院创新性开展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中重度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项目通过clinicalTrial.gov国际临床试验注册,编号为:NCT05262829,同名课题获2022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行业临床研究专项资助,初步结果显示有利于降低炎症指标、促进黏膜愈合。奥扎莫德是一个口服药物,在美国和欧洲等地已经上市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在我院已获批III期临床试验治疗克罗恩病,正在筛选病人入组中,且即将开展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III期临床试验。古塞奇尤单抗在国外已经上市用于治疗银屑病,目前正在进行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的II期临床试验。另外还在进行的有麦芽酚铁胶囊治疗炎症性肠病合并缺铁性贫血III期临床试验、维得利珠单抗安全性和有效性IV期观察研究。即将要开展的还有我国研发的IBI112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II期临床试验。通过本次介绍,希望能有更多的IBD病人慕名而来,入组到我们的临床试验项目,并从中获益。
“驾言各勇往,实践仍精思。至言启茅塞,予方日孜孜”,会末,院长徐美东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本次学习班准备充分、内容适合年轻的临床医生学习,充分肯定了钟岚教授在我院IBD学科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本次学习班圆满成功也使我院IBD学科的影响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希望今后在钟岚主任的带领下,我院IBD专业组能进一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