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发布日期:2024-09-06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同济大学。实验室围绕心脏病的源头机制和瓶颈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技术研发,旨在构建心脏病学领域最高层次医学创新平台,荟萃世界一流研究和开发团队,为人类健康事业奉献原始创新型研究成果。实验室的愿景是:全球心脏病学的“理论策源地”和“技术创新中心”。

根据全国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及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将资助一批开放性研究课题。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研究,共同推进我国心脏病领域的源头理论探索和关键技术研发。


指南方向

一、基础前沿科学旨在探索重大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上游机理。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 心脏细胞命运转换理论;(2) 正常心脏节律和心律失常的源头机制;(3) 心脏内源性递质系统的发现和功能鉴定;(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机制;(5) 心肌损伤修复理论;(6) 心力衰竭的关键机制;(7) 基于人工智能的心血管病诊断大数据模型理论。

二、核心前瞻技术旨在研发心血管病防治的核心技术。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 心律失常防治的创新药物;(2) 冠心病防治的创新技术和器械;(3) 心脏瓣膜病防治的创新技术和器械;(4) 心肌损伤修复的创新药物;(5) 心力衰竭的创新药物;(6) 基于人工智能的心血管病诊断大数据模型技术。


申报条件

1. 申请人应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机构的正式员工,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 申请人应曾主持过省部级以上课题,并在相关领域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者优先。

3.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不可以申请。已承担在研开放课题、尚未结题者当年度不能提交新申请。


研究周期及经费资助

1. 研究周期:2024年10月1日 - 2025年12月31日。

2. 资助类型:A类项目3-5项,资助经费为 10万/项;B类项目8-10项,资助经费为 5万/项。


课题管理

1. 开放课题基金由实验室依托单位统一管理使用,专款专用,科研经费不外拨至申请人单位。申请者需按研究计划提出科研经费预算,并遵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2. 原则上,申请者须和一位本实验室固定成员合作申报。如无确定合作者,课题获得资助后,实验室将指定相应方向上的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参与研究。

3. 开放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由实验室与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享。开放课题负责人应同时署名本实验室,并标注由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4. 开放课题结题考核着重课题负责人与本实验室固定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如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联合发表研究论文、联合申请科研项目等。


申报条件

1. 申请方式:自指南发布之日起公开受理申请,申请人应于2024年9月15日前将申请书电子版(见下方二维码)发送至指定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全重开放课题申请-项目类型-单位-姓名”。提交的申请书应由申请人签字,单位盖章。

2. 流程:采取自主申请、专家函评、现场答辩、实验室和依托单位审核等程序遴选资助课题。拟资助课题将在依托单位网站上公布。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段老师联系电话:18817365130联系邮箱:329686200@qq.com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jpg


关于我们

发展理念: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研究与开发一体化,理论突破与技术发明全链条贯通,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十年目标:聚焦心脏病的源头机制和瓶颈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取得重大心脏病理论研究的系列突破,研发出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和结构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原创药物、创新技术、创新材料或创新器械,解决重大心脏病防治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人才队伍:拥有多位院士和20多位国家级中青年杰出人才组成的战略科学家团队,以及200多位固定研究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的心脏病交叉研究队伍。研究团队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主持或者曾经主持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创新引智基地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合作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定义了心脏起搏细胞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样细胞属性,发现了新的心脏生物电控制系统,识别出了控制心肌细胞增殖和心肌再生的分子阀门,研发出一系列靶向重大心脏疾病的新药前药。团队人员曾经在《Nature》和《Science》等刊物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