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架植入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当代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冠状动脉支架已历经近40年的发展,初始裸金属支架(BMS)解决了单纯球囊扩张后血管撕裂及弹性回缩问题,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显著降低了BMS植入后的再狭窄发生率。随着对疾病认知深入和技术进步,目前临床应有的DES已经过多次迭代升级,使用了更薄的金属平台和生物相容性更好的聚合物载体,但装载抗细胞增殖药物来抑制、甚至“杀死”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本质仍未有改变。DES植入后内皮化不全,并由此带来的晚期及极晚期血栓风险已成为临床治疗的“痛点”。与此同时,当代DES并未完全消除再狭窄,后者术后1年发生率接近5%,并以每年1%~2%的频次持续存在。进步不会停止,寻求效果和安全性更高的下一代冠状动脉支架是当代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1月28日,《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IF 37.6)在线发表了我院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的最新论文“CCN5 suppresses injury-induced vascular restenosis by inhibiting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facilitating endothelial repair via thymosin β4 and Cd9 pathway”。该研究首次发现了基质细胞蛋白CCN5在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中通过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值并促进受损血管的再内皮化的双重作用,同时CCN5重组蛋白涂层支架在猪冠状动脉模型中成功获得了更完整的内皮覆盖并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层面的研究发现,内皮细胞CCN5与胸腺素β4(Tβ4)相互作用后促进Tβ4的裂解产物Ac-SDKP的形成,促进损伤修复。此外,CCN5rp通过与Cd9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内皮细胞的修复,抑制了新生内膜增生。我院张玉珍教授、张奇教授和刘杰教授为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奇教授同时为研究第一作者。
3月3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CARIM) Andrew H. Baker教授针对该研究的述评文章“Targeted approach for next-generation coronary stents”,对研究结果和理念创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指出,第一代支架单纯作为一个金属平台为血管提供了结构性的支撑;第二代支架聚焦于对术后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而该研究中发现的CCN5蛋白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下一代冠状动脉支架的起始。(心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