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春

发布日期:2014-03-18

慈善做事  低调做人

——忆东方医院首任院长陈桂春捐资办医故事


打开尘封的东方医院院史以及《民国上海县志》,不难发现有关陈桂春的记载只不过寥寥数语:1920年4月,陈桂春同当时的社会名流虞洽卿、王一亭等人发起募捐,在浦东沿江地区创办了首座医院—浦东医院(东方医院前身),并任院长。这些记载与后来的继任院长王一亭、杜月笙等名气很大的名流相比显得尤为“寒酸”。这其实与陈桂春为人低调、性格内敛、以及家庭背景有关。


幼时的陈桂春在福建海边小渔村长大,是漳州地区的客家人,祖籍为河南颍川,他早年丧父,由他母亲含辛茹苦的将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带大,母亲为人善良、笃信佛教,与邻里相处十分友善;母亲勤劳俭朴、辛勤劳作,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虽然自己家里与邻居家里相比显得生活艰苦,但有母亲的慈爱和兄弟姐妹的和睦相处,家庭的温暖使他倍加珍惜。因此,他从小发誓要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让母亲和亲人们生活好起来。他自小替人出海打工捕鱼,靠着生活的积累,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自己,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他做起了驳船运输,与外国人做生意,经常来往于上海,并在浦东烂泥渡路落了脚,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然而当他看到1920年的浦东,到处都是棚户、草房集聚的“贫民窟”,饮用水大都取自漂满污物的河浜,卫生状况极为恶劣;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乱飞,造成霍乱、天花、脑炎等传染病流行猖獗;以及打工的童工、妇女生病得不到医治。联想到父亲生病没钱治疗的时候,他善良的本性被激发起来,积极与当时的社会名流虞洽卿、王一亭等人发起募捐,并带头捐款,于当年4月在警局路(后改为东宁路)229号创办了浦东第一家西医医院—浦东医院,医院边建造边门诊,虽然医疗条件简陋、医务人员少,但仍然解决了附近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医院还成功抢救了一名脑膜炎病人。1921年7月医院落成,至此医院掀开了济世救人、大爱助人的新篇章,为后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东方医院及浦东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


陈桂春的慈善做事还表现在热心助学上,他积极捐款新办了浦东警局路小学,让附近没学校上学的孩子有学校上学;他竟然为发不出薪水的警察发工资,被授予“见义勇为”奖;他在陆家嘴建成“颍川小筑”,以便家人团聚。现“颍川小筑”为陆家嘴历史陈列馆。


陈桂春的低调做人反映在历史的记录上仅片言只语,更没有留下自己的一张照片,他认为做善事是本分,没有必要张扬。但他作为慈善家、东方医院的奠基者和首任院长,东方人将会永远铭记,谨以此文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