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追梦者
——记留学归来的医学博士朱晓萍成才历程
从小生长在西部的朱晓萍,深深感受到病痛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记得上小学时,老师问她长大了想干什么?她天真无邪地回答说要做一名能治疗所有疾病的医生。大学毕业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方知学无止境和学医的艰难。常常回想起刚接触临床在病房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科室老主任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疑难、急危重症患者在各科医生会诊依然诊断不明时,只要老主任一出现, 他便能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令大家豁然开朗;只要老主任出现在病房,患者的欣喜和尊敬之情就会写在脸上;老主任的关心和帮助使她至今难忘。多少年了,内心的这种景仰和由衷的认同,不知不觉的化作了她一生的梦想: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专科医生。
为了梦想,她努力追寻。留学荷兰Radboud Nijmegen 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应该说,四年国外研修生涯深深的影响和改变了她,为她实现和坚定这一梦想增添了羽翼,坚定了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这些品质是成为真正好医生、大医生所必须具备的。
留学回国来到东方医院,她感觉到自己有了追梦的平台,经常与放射科郝楠馨主任, 汪波组长及常时新副主任一道,将诊断肺栓塞CT 肺动脉造影技术不断优化, 使其诊断肺栓塞的价值充分优化。她积极推进肺栓塞规范化诊治,开设肺栓塞门诊。她还与骨科医生积极交流合作, 推进极高危病人预防抗凝治疗,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有一次,她在川沙专家门诊,诊断一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人,就结合文献、优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症状。平时工作中,她喜与同事讨论病例,采纳别人之长。积极倡导规范化三级查房制度, 为培养下级医生贡献她的力量。她在川沙人民医院专家门诊时,认真地为病人解决问题:如对一“支扩”多年的病人,耐心的教会病人正确的体位引流,、深呼吸法排痰技术, 再经过试用口服头孢三代抗生素伍用口服大环内脂类药物等方案治疗两个月后,患者活动耐力、烦人的咳嗽和大量的黄痰明显好转,她每次到川沙人民医院, 远远看见老病人站在楼梯口翘望, 感觉劳顿的辛苦真的很值得。每次她在专家门诊,都会耐心对病人解释病情和相关问题,真诚的希望为树立“高素质的东方品牌”贡献绵薄之力。她说从每天的忙碌中,深刻的感受着患者诊断清楚后的欣喜和患者病情好转中的喜悦,病人对你的感激眼神和同事的认可,令自己下班在回家的路上,内心盈满了温暖和安静。这种温暖也在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偷懒,坚守这种精神信仰能够一直走下去。只希望自己一天天不断进步和成长, 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近。
走到今天, 她渐渐明白了成就一个人,自身努力是一重要因素,但社会和你所处的小环境, 包括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他们曾经的关心和帮助、家人默默的支持和爱, 都是她奋发前行的动力。呆过很多年的医院、遇到很多疑难病人和重危病人,丰富了她的临床经验,让她感激在心:做一个回馈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应是自然且必须的事。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上海教委预查时,当她临时受命并得到专家认可时,平时的付出是值得的;当同济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共邀参与教改授课试验,得到肯定并再次邀请一起参加教委评估检查授课时,身体的疲倦早已忘却。每次给本科生授课时,她总以第一句开场白笑言:早先的同济是以医科起家的,真诚希望我的讲课能受到同学们的喜爱,能为振兴同济医学院出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