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珍

发布日期:2014-03-18

善气迎人、虚怀若谷

——记同济大学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张玉珍教授


第一次接触张玉珍教授是通过电话,电话那头张教授爽快的声音打消了我的忐忑,采访约在第二个星期三。第一次见到张玉珍教授是在她的办公室,办公室并不是“独门独户”的。张教授背对着窗户,坐在电脑前忙碌着。同一办公室的还有课题组中的两个技术人员。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大专家”的架子。张教授从座位上站起来同我打了招呼,为了不影响办公室两位同事的工作,她特地将采访安排在了隔壁的会议室。我想这份细心,无关乎科学家的身份,只关乎那善气迎人、虚怀若谷的品性,透着自信和从容。


   采访从张玉珍教授的求学经历开始。1987年,她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同年开始攻读药理学硕士。对于这个转变,张教授说,医疗系的临床实习经历让她认识到了解药物作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透彻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硕士毕业后,她又将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从药理转回了临床——内科学心血管。药理和临床的专业背景,为她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8年,张玉珍到法国Necker医院进修,在法国的这半年,她看到了国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薄弱。也正是如此,她坚定了到国外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决心。2000年,张玉珍教授到美国宾州大学心血管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质代谢的研究,之后成为高级科学研究员从事心肺发育、基因调控、细胞重新编程和干细胞等研究,并以第一作者在《Nat Genet》、《J Clin Invest》、《Circulation》、《Genes & Dev》和《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在美国十年,张教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渡过。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临床,经过努力她还通过了美国医生执照考试。但是她还是选择回国,选择来到同济大学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期望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转化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真正实现从实验台到病床的转变。


   张教授举例说,比如肿瘤的治疗,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型,研究哪种肿瘤对哪种药物最敏感,从而帮助临床的治疗。而国内人口众多,病患种类、复杂程度及样本基数远远超过国外,这对研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虽然回国至今才一年多,却已有两个国家级项目获批。今年,张教授还计划招收一名博士生。对于这个博士,张教授可是有着自己的要求。她说:“我最看重的还是对事业的执着心和干劲儿,要有责任感。”其实,说到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张教授自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可以做到真正的转化医学,她还报名了国内的执业医师考试。“我大概是考试的人当中年龄最大的了吧”,张教授笑道。(宣传部)




简介:


张玉珍,博士后,教授。曾获美国心脏学会博士后基金(AHA post doctoral fellowship)等奖项,以第一作者在众多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近年来研究miRNA微调干细胞干性维持和分化平衡、细胞重新编程细胞,以合著者被《Cell Stem Cell》接受为封面故事。2011年1月以领军人才被引进到我院。现为“973计划”项目《干细胞分裂模式和干细胞干性维持的机制研究》第三课题组《miRNA和蛋白质修饰在干细胞对称/不对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负责人;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ate6对血管损伤修复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已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