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记我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健
袁健,1980年出生,2007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毕业,赴美国梅奥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2月全职引进到我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担任PI。2011 年12 月被同济大学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Cell》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8篇,总被引次数200余次……用“青年才俊”来形容他是毫不为过的。以至于当看到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年轻科学家时,不禁惊讶起来。
尽管常听闻“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的说法,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那些“遥不可及”的科学研究者其实就在身边。衬衫、西裤,袁健的穿着和普通的上班族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却有着一种置身喧嚣、淡然处之的气度。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出入医院吵吵闹闹的门诊大厅,排队等候上楼的电梯,在安静的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的科学课题。
1998年,袁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的谈家桢教授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便是在这里,袁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第一次亲眼看到了“DNA”。“奇妙”——这是袁健对那次实验经历的评价。
“和大部分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一样,本科时的功课很忙,”袁健回忆说。尽管如此,袁健仍希望能尽早进入实验室接受锤炼。大二下,袁健成功申请进入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余龙教授课题组,一呆就是8年。在实验室里,袁健开始有机会将课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到了研究生期间,他开始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数据分析等等。但科学研究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在一次实验中为了提高某种蛋白质的产量,袁健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不断修正实验条件,直到最后取得成功。
从本科开始,袁健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2007年博士毕业后,袁健又进入美国梅奥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DNA损伤与肿瘤发生。这段日子虽然辛苦,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个世界顶尖的医学中心有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有国际领先的研究理念,拥有良好的实验平台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这不仅开拓了他的视野,也让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相当出色的科研成果。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为了科学研究,袁健一头扎进实验室,整整三年没有回国。在梅奥,袁健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了USP10-p53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这一问题上。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也是人类历史上研究最透彻的基因之一。该基因自1979年被发现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相关研究不计其数。所以,对p53的研究可谓“易”,又着实“不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新研究打下基础,而想要在浩如烟海的研究中有所突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09年-2010年,袁健发现了胞质去泛素化酶 USP10能与p53结合,通过去泛素化在细胞体内下调p53蛋白水平并促使p53重新定位。并且,DNA损伤能诱导ATM磷酸化USP10,并促使USP10转运入核,稳定活化p53从而调节下游功能。这项关于p53的重大发现在《Cell》上发表,袁健应邀在2010年国际p53年会上进行了大会发言。《Cell》对其研究成果进行重点评述:“这项研究围绕人类重要抑癌基因p53展开,为历经30年的p53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为进一步以p53为靶点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但是,袁健科学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留在梅奥,而是选择回国继续自己的研究。2011年,袁健经人才引进回国加入东方医院,并为此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便利的研究条件和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者,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却很简单。希望自己可以为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尽一份力,助力临床与转化医学的共同发展。袁健说,来到东方医院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还有一个原因——医院领导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坚定发展的信念。虽然目前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还处于初创期,但袁健相信,在院领导的全力带领和团队的积极努力下,东方医院的转化医学研究必将取得成功。
采访结束后,袁健又匆忙走进了实验室。也许这就是那些成功的由来。(宣传部)
袁健:
袁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所理学博士学位,梅奥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现为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方医院首席专家、PI。
袁健教授一直致力于DNA损伤与肿瘤发生相关性研究,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及美国NIH-RO1研究计划,主持过美国Mayo Clinic-Kendall基金项目,获得美国梅奥医学院Kendall研究员荣誉奖项。已在《Cell》、《EMBO》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十多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