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刘学波
只看相貌,刘学波很像上世纪二十年代大学教师,高高瘦瘦戴幅眼镜,一幅学院派贵族知识分子的矜持感。然而我们的采访竟是从他的报怨开始的:“我不喜欢市场化的那一套,我不需要去拉病人,如果要我去做那种商人气的医生,我情愿不做医生”。
这位年轻的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有足够的理由去发点小脾气:名校名院毕业,临床功底扎实精湛,求学履历马不停蹄,几位嫡系导师都是国内外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而他,只有40岁。
“我是看病医生,不是开药医生”
从青年英才向管理者转型,刘学波摒弃了知识分子明哲保身式的狡黠。经仔细研究了科室各项医疗指标,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狠抓药占比。“我们是三甲医院,每个医生都是看病治病的医生,不能仅满足于病人提出的开药要求”。谈到这个问题,刘学波严肃起来,因为这关乎一个医生对自己的要求与执业标准,甚至关乎一家医院的发展方向。在十二·五推进会上,院长刘中民明确提出要将东方医院建设成“公益性、学术型、国际化”综合性医院,向上海三甲医院一梯队迈进,这一切无疑为初来乍到的刘学波在科里的改革撑起了腰杆。
“我体现的是东方心血管内科的水平”
早在中山医院工作期间,作为葛均波教授的得意门生,刘学波就曾协助申请和独立担任了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重大课题,参编了心脏病方面的多本教材,在JACC等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获得了不少国家、省部级的奖项,还在很多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为主席团成员主持发言。每一次讲课,刘学波都认真准备。在他崭新的办公桌上,摞着高高一堆外文资料。“我体现的是东方心血管内科的水平,这是真正的学术品牌,不同于广告品牌”。东方看中的,也许就是他这与生俱来的学院派作风。
“当你对病人说没办法时,是真的没办法了”
为迎接建党90周年,2011年7月1日东方医院组织党员专家免费义诊。作为整个上午接待病人量最大的东方专家,刘学波在门诊大厅坐了整整两个小时没离开过座位,对每一位前来咨询的病患都和言悦色,不厌其烦。就在七·一之前,刘学波把心内科原本半天的专家门诊改成了一天,每位专家平均一天就要接待40位病人。医生的劳动量加大了,但医患之间沟通时间长了,医生更能沉下心来为病人想办法,病人满意率自然提高。几个月下来,来自长三角一带的外地病人也慢慢多起来了。
虽然来医院时间不长,但已有不少市民点名要挂刘学波的号了。一位年近70的上海阿姨看完门诊,笑呵呵走出来对记者说“我儿子在美国,跟刘医生一样,又认真又和气,我以后有不舒服,就来找刘主任了。” 看来,刘学波已经聚拢了不少铁杆“粉丝”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