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陈涛: 与科研为伴,做更好的临床医生

发布日期:2024-04-03

“临床好、科研强的多面手”是身边人对陈涛最直观的印象,内镜治疗术式手到擒来、国自然成功申报,高分发表一篇接着一篇,这些在他人看来很难两全的事情,他却能够做到“鱼和熊掌兼得”。41,已经摘下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人才等多个市级荣誉的陈涛,更是展现了一个中青年临床专家如何把科研做到自己极致的样板,他将“搞清楚一个科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科研初心,并带着这股劲儿,在消化内镜领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追本溯源:从解决问题入手

第一次通过临床研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打开了陈涛的科研之路,当时的研究标题他仍记忆犹新——“外科术式的改变是否会对患者的血糖有影响”。“文章发表的那一刻,我感觉实现了自我价值。”自此之后,他开始把临床之余的大量时间用于科研工作,也逐渐在解决临床科学问题中不断突破自我。

2011年,陈涛开始攻读外科学博士学位,他也暗暗立志,毕业后要做一名“临床与科研并行”的普外科医生。然而,与东方内镜学科带头人、他的师兄徐美东教授一脉相承,陈涛历经了学科的转变和抉择,最终在博士生学习中开始进入消化内镜专业。

“说不纠结是假的”,站在专业的分叉路口上,他的犹豫很快被新专业的未来吸引,而外科经历成了他的巨大优势,丰富的解剖知识让”外科派“的内镜医生能够软硬兼攻,更加“全面”。而彼时,作为一名”忐忑站队“的年轻医生,正式走上内镜之路后,陈涛也越来越发现这个学科大有所为。

2010-2020年是消化内镜微创手术迅速发展的十年,陈涛很幸运的和团队一起站在了“风口”上,这对他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那时,外科逐渐向微创发展。”陈涛说:“国内内镜技术的发展也逐步从‘跟跑’变为超越。”而与此同时,科研与临床同方向、共发力,他也开始将科研重心转移到研究消化内镜的新术式上。

引进来、走出去:从“跟跑”到超越

医学科研,绕不开的学习、总结、超越。在陈涛读博的前半年,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临床实践上,学习国内兴起的内镜诊疗新技术和国外先进的内镜技术。“彼时,日本等国家的内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而我们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陈涛回忆。临床学到扎实了,他又开始了对科研能力的“充电”,他萌生了“要去研究做得最好的地方看看”的想法,并将想法落实到脚下,顺利拿到公派去全球肿瘤研究最好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学习的资格。

两年时间,无休息、无娱乐,除了科研能力提升,他什么都不想。国外的留学经历不仅锻炼了陈涛的科研思维,更是为他的科研功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累吗?““全力以赴、甘之如饴。”他笑着说:“因为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科研。”

2014年,陈涛回国,与此同时,他也将在外学习到的科研理念和方法带回了国内,并且马不停蹄的进入了“实践”,经过三年“沉浸式”科研的他,在2015年得到了爆发式的科研收获——3SCI文章同年被一区杂志接收。

阶段性的成果让他开始了新的思考:既已“引进来”,又如何“走出去”?作为一名中青年临床医生,他如何和团队一起,为国内内镜学科的发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患者的需求就是源头。他将临床实践发现作为科研切入点,不断追求创新。内镜能切哪些肿瘤?新的术式是否可靠?如何避免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早期消化道肿瘤是如何发展的……作为科室的骨干力量,陈涛与东方内镜一起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研究数据来回答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Annals of Surgery》……伴随着学术发表杂志的“不断刷新”,陈涛的课题项目申报也“顺利的惊人”——“一申就中”,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真实。

背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不停地推翻重来。”陈涛认真地说。

万事开头难,陈涛也不例外。每次申报项目课题,陈涛都要用大半年的时间来准备:读文献、找线索、推翻重来、找数据支持。“既要有创新、有意义,也要确保每一步有逻辑、有证据,这个研究才是可行的。”这是陈涛的成功秘诀,是枯燥的,也是有所获得的。而申报也不仅仅是“探索”的过程,要落到笔尖就要更加简明扼要,“每次申报的项目书我都要改三十稿以上。”陈涛说:“要做就做到极致。”这不仅是他对科研的要求,也是他对临床的要求。

从量变到质变:成为更好的临床医生

科研成果是否高高在上,如何造福患者?从科研回看临床,如果说陈涛对科研的“爱”是科里公开的事儿,那他对临床的“严”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我平时会看很多国内外的文献,谁做的好,我就去看、去学、去尝试。”为了掌握ERCP,他用一年时间不停练习,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如今可以熟练操作,“我平均每年要做近500例内镜手术和操作。”他坚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在徐美东教授的带领下,陈涛擅长的术式越来越多,从“粘膜下隧道技术(STER)手术”、“内镜全层切除技术(EFTR)”到“基于STEREFTR的软镜NOTES等微创新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他和团队一起,成功将国内先进技术发展成为国际先进技术,让“消化内镜技术”走出国门。

手术量的积累也为他在科研领域的发挥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比如,利用新兴内镜技术治疗结直肠早癌长期效果是怎样的?针对这一问题,陈涛团队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数据得出“符合指征的内镜治疗后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1%”的结论,并在《Cancer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

他坚定自己不仅要当一位好医生,更要当一位会做科研的好医生。“有时为了回答自己的临床疑问,查遍多篇文献也找不到答案,我就会从数据中寻求突破。”他说。

“医学科研要从临床问题中来再回到临床中去应用。”他说。发现问题,从文献中寻找答案,到研究中获得结果,再反馈于临床,这是陈涛对科研的追求,也是他对临床的“不满足”。

“既做医生,还搞科研,不累吗?”这些年,很多人都曾这样问过陈涛。

“做好科研,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临床医生。”他总会这样回答。(张宁)

陈涛.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