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人体最直接、真切的感受之一。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逾3亿,并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增长。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被疼痛折磨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质量因疼痛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连基本的日常活动都变得艰难。“要让慢性疼痛患者不‘忍痛’,帮助他们消除‘疼痛羞耻’、解决疼痛问题。”这是廖丽君在从事疼痛领域后反复鞭策自己的话,也因此,她跟疼痛杠了近20年:通过科普传播让患者认识疼痛,通过搭建疼痛病房让患者“有痛可医”,通过科学研究为癌痛打造“无痛新生”。
认识疼痛,不与疼痛和解
廖丽君与疼痛科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契机。大学时,她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阶段则投身于重症医学领域,原本计划毕业后进入ICU工作的她,却因麻醉科的一次“争抢”,开启了与麻醉医学的不解之缘。“早年疼痛与麻醉是一家。”她回忆道:“某天,医院疼痛门诊病人扎堆,专职从事疼痛临床的主任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去门诊帮忙。”她说:“我马上就答应了!”
在走进疼痛科的那一刻,她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与麻醉工作不同,疼痛治疗不仅仅是减轻患者的痛苦,更是要深入探寻疼痛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挑战让她感到兴奋,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在疼痛领域深耕的决心。2009年,疼痛科需要创建疼痛病房,廖丽君正式投入疼痛科工作,开启了她与疼痛的“较量”之旅。
“你们疼痛科到底是治什么的?”这是廖丽君在工作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只要把病治好了,疼痛就会消失。其实,不然。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它会导致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并不会随着其他疾病症状的消失而消失。“部分患者很难正视疼痛,总觉得可以忍受,实际上,我们不必与疼痛‘和解’,运用现代的医学技术,大部分的疼痛几乎都能被治愈或缓解”。廖丽君说。
为让更多疼痛患者认识疼痛、了解疼痛,她开始进行疼痛的医学科普,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给需要的患者;积极参加多学科会诊,让患者在其他疾病被治愈后,也免受疼痛的困扰;定期对被治愈的患者进行随访,逐渐形成患者口碑。在这场与疼痛的“搏斗”中,她始终站在最前线。
重视疼痛,搭建止痛治痛平台
2018年是廖丽君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她结束了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博士后的留学生涯,迅速回国加入东方,参与搭建东方疼痛科及疼痛病房的创建工作。彼时,东方疼痛科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单独开展手术的骨干还相对缺乏,科室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然而,她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败,她在时任疼痛科主任王祥瑞的带领下,决心将东方疼痛科打造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科。
时至今日,廖丽君仍记得曾经为一位肝移植术后复发的肿瘤患者治疗全身疼痛。据了解,这位患者在外院进行肝移植手术后,其肿瘤不仅复发,还转移到了全身各个脏器,甚至出现了多发骨转移。“患者来的时候痛不欲生,只想快速止痛。”廖丽君说,此前该患者为了止痛,服用了多种阿片类药物,达到了非常巨大的量级,常规服用药物止痛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经检查,该患者的脊椎广泛被肿瘤侵犯,脊柱里的腰椎、胸椎被严重破坏,颈椎也有有一定的破坏。“常规手术的路径是从患者腰部进行穿刺,但因患者脊髓胸腰段已被肿瘤所压迫,这种操作显然是“无路可走”了。”廖丽君和团队商讨,决定打破原有的手术路径,突破“禁区”——从患者颈2椎体下缘,紧挨着大脑的位置,为其进行高位穿刺,从而解决患者疼痛问题。
高位穿刺的手术风险极高,一旦刺穿了脊髓,患者可能马上就会高位截瘫。但出于对患者的责任,出于家属的信任,廖丽君还是顶着高风险,与团队一起打了场“漂亮仗”!
术后,原本认为自己在死亡边缘的患者,现在表示一点都不痛了!“这让我们疼痛科的医生也都很有成就感,经常晚上或周末还开车去下级医院为我们介入治疗过的癌痛患者诊疗。”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要把对病人做的手术愿意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要把眼前的患者当成自家人。”这是廖丽君在手术前经常跟科里医生说的,也正因如此,疼痛科的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的方案都非常信赖,对手术的接受度也很高。“我们尽可能从无创、超微创、再微创,逐级的解决问题。”她说。
从事疼痛领域多年,她见证了无数被疼痛折磨的患者从来院时的痛不欲生,到出院时变得眉开眼笑。她说,帮助患者从“忍痛”到“无痛”是她最开心的事情,也是激励她在疼痛领域一直深耕下去的动力!2024年,疼痛科被评选为“上海市东方医院特色专科”。
直面疼痛,为癌痛患者打造“无痛新生”
疼痛的种类有很多,但相较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颈肩腰背痛、会阴痛、偏头痛等,癌痛似乎是一个疼痛届公认的“烫手山芋”——癌痛病因复杂、手术风险高以及病人时常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别人不做的,我做!”廖丽君将其拾起来,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
由于癌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癌痛治疗起来往往非常复杂,同时,由于患者癌痛部位不同,肿瘤压迫位置等原因,廖丽君和团队经常要突破原有路径,重新“开路”,为癌痛患者打造“无痛新生”。慢慢的,他们把癌痛治疗做成了学科特色。
对于局限性的癌痛患者,当口服药物或皮肤贴剂无效时,廖丽君会根据患者癌痛的部位和程度,采用责任神经阻滞、射频消融、无水乙醇神经毁损等微创介入治疗方法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对于肿瘤广泛转移的癌痛患者,她会采用鞘内吗啡泵植入术等方法为其治疗,旨在为患者提供持续、稳定的止痛治痛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一次治疗中,一位50多岁的胰腺癌患者因癌痛痛不欲生。此前,他已经接受了多次化疗和放疗,但疼痛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决心来到院疼痛科进行“最后一搏”。廖丽君首先对他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实施CT引导下内脏大小神经无水乙醇毁损术。这种方法可以精准地定位到患者的内脏神经,通过注射低浓度的乙醇,达到毁损神经、止痛的效果。此外,有很多在外院安装了吗啡泵仍无法消除疼痛的患者慕名找到东方疼痛科,试图寻找新的生机。廖丽君针对患者的疼痛部位为他们制定了最优的手术方案——为上腹部疼痛的患者实施内脏大小神经无水乙醇毁损术,为肺癌胸痛患者实施肋间神经背根神经节射频术等。“术后患者的疼痛消失,吗啡泵使用剂量骤降,很多患者可以一觉睡到天亮,精神状态也有了很大提升。”她说。
在临床上不断有着新突破的廖丽君,在科研上也秉承着她一贯的作风——开拓创新。她深知,科研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解决疼痛的希望。“在我来的第3年,我们科的5个人,拿到了4项在研国自然项目和2项人才计划!”她激动地说。
纤维肌痛症的研究是团队科研的主攻方向。“当时,临床上对于纤维肌痛症的治疗方法有限,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很多患者吃着大量精神类药物。”廖丽君说。基于此,她从肠-脑轴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她发现,纤维肌痛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紊乱,这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这一发现,她提出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纤维肌痛症的新思路。
为了验证这一思路,廖丽君带领团队收集大量的患者样本,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和分析。同时,团队还开展了临床试验,探索粪菌移植等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纤维肌痛症的研究领域较为新颖,可供参考的文献和资料有限,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此外,临床试验的开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患者招募、伦理审批等。但廖丽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她带领团队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多年研究,2024年,她和团队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可治疗纤维肌痛,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疼痛杂志》上。该成果不仅为纤维肌痛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肠道微生物群与慢性疼痛关系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视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有人说,医学和解除病痛密切相连,医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在廖丽君身上,这句话得到了更具象的体现。从事疼痛领域多年,她始终保持着对“疼痛”的热爱。“为患者去除病痛是一条路,永远没有终点。”她坚定地说。(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