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主治医师赵冬旸: 成长在临床一线的“东方青年”

发布日期:2025-04-28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医院急诊大厅里总是一片忙碌。医护人员穿梭在患者与家属之间,他们在抢救生命的路上不停地“奔跑”。也正因如此,在急诊,时间往往被切割成最细微的刻度,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作为急诊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赵冬旸用她8年的坚守与成长,诠释着一名急诊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急诊医生,更是医学科普的传播者、青年医生的榜样。她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东方青年”的风采。

临床一线:从规培到主治医师的蜕变

在繁忙的急诊内科病房里,赵冬旸总是步履匆匆,目光坚定。而在谈到与东方的缘分时,她坦言,自研究生规培时,在北院急诊内科主任唐伦先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她深深感受到了东方急诊内科团队的专业与情怀,也就此坚定了要在东方、在急诊内科深耕的想法。

2017年,赵冬旸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开启了在东方的规培生涯。在这里,她见证了急诊医生的责任与速度,体会到了挽救生命于分秒之间的成就感与使命感。“一秒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些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赵冬旸深知,急诊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每一秒钟都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别,因此急诊医生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迅速、准确,也正是这种挑战,让她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优秀急诊医生的决心。

青年医生临床能力的提升,必须经过两个关键阶段:住院医师时期与主治医生时期。然而,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积累临床知识的核心方法始终如一——那就是在病人床边学习。于是,她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总是守在病人床边,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虚心向高年资医师请教。

凌晨3点,急诊内科病房里的患者都已入睡。此时,赵冬旸仍在电脑前逐字推敲病例。突然,病房中传来患者烦躁、疼痛的声音,赵冬旸迅速反应,此时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急剧下降,即便她已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但最终仍因患者病情过重未能抢救回来。这次经历也让她更加明白急诊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急诊,一秒钟都不能浪费。”她说。

2020年,赵冬旸正式入职东方,成为了一名急诊内科医生。在这里,她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复杂病情的挑战,经历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抢救,也见证了许多生命的奇迹。

在赵冬旸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患者——王阿姨。王阿姨是一名热爱跳舞的“舞蹈发烧友”,经常参加社区广场舞活动,但在某天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纳差,害怕得了“绝症”的她和家属立即来到东方医院急诊。作为王阿姨的接诊医生,赵冬旸依据常见的医学逻辑,对与外界相通、易发生感染的肺、泌尿系、皮肤软组织及腹腔等部位进行排查,同时询问患者病史及近期行动等,却始终未能找到发热的根源。于是,她先对王阿姨进行了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的其他伴随症状。“我感觉最近腰疼不断加重,平卧时不能过度抬腿。”患者王阿姨说。赵冬旸将王阿姨的情况反馈给唐伦先。在唐伦先的指导建议下,赵冬旸对患者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明确的腰椎脓肿。后经反复仔细询问,王阿姨终于回忆起此前因脚麻去到家附近诊所进行了针灸治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信息点!”赵冬旸介绍,腰椎处于相对封闭环境,通常不易感染,患者的发热和腰痛很大原因是由于针灸过程消毒不严格感染的,病菌顺着针孔侵入其腰椎,进而导致腰椎感染。

明确了感染原因,赵冬旸在唐伦先及相关科室的指导下,迅速调整治疗方案,采用针对金葡菌的利奈唑胺抗生素为王阿姨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给予其心理疏导。经过数月的治疗与观察,王阿姨的恢复状况良好。“现在王阿姨已经重新返回‘舞台’了。”赵冬旸坦言,在急诊治疗中,这种“抽丝剥茧”去找患者疾病来源的事情,让她着迷,也让她更愿意花费时间去不断学习、汲取更多新的医学知识。

科普传播:用医学知识传递生命温度

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赵冬旸还是一位积极的医学科普传播者。在临床工作中,她敏锐地察觉到,许多医学常识对于大众来说仍存在认知鸿沟,而这些医学知识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因此,她希望通过科普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医学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在规培时,赵冬旸积极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科普月月讲活动,到社区、学校等进行急救知识的医学科普讲解。在一次社区科普中,她教授的海姆立克救法被一位社区居民成功应用,挽救了其孩子的生命。“赵医生,上次你教我们的海姆立克救法真的救了我家小孩的命,太感谢你们了。”在赵冬旸第二次来到社区进行科普时,这位居民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感谢,也是从那时起,她更加明白了医学科普的意义和重要性——它能在无形之中守护生命、挽救生命。

如今,作为医院急诊科党支部成员,赵冬旸在支部书记唐伦先的带领下,以党建带动团建,形成“党组织搭平台,团组织齐发力”的联动模式。她主动投身支部品牌建设,积极参与“红色蒲公英,救在你身边”系列活动,多次走进社区开展急救知识科普宣讲。同时,身为医院团委骨干,她充分发挥青年引领作用,精心组织策划多场特色科普活动,带领医院青年医生深入基层单位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和免费义诊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赵冬旸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她表示:“医学科普的反馈是双向的,我为居民讲解医学知识时,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凭借着对医学科普工作的热爱和专业素养,她在各类科普竞赛中屡获佳绩——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系统医务青年急救技能竞赛一等奖、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科普竞赛金奖等,成为医院医学科普领域的青年榜样。

医学带教:做好医学生的“引路人”

从“医学生”转变为“医生”,需要经过数年的学习和沉淀。“在这过程中拥有好的‘引路人’,意味着会少走弯路,少踩‘坑’。”赵冬旸对此深有感触,她坦言,正是唐伦先教授的帮助指导下,自己才能迅速成长与蜕变。这份珍贵的师徒情谊,不仅影响着她的职业发展,也让她对医学带教工作萌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因此,赵冬旸从踏上工作岗位起,便主动承担起本科生临床带教任务,并于2022年开始,正式为留学生讲授急诊医学课程。这些授课经验的积累,也让赵冬旸在一众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获得同济大学医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谈及获奖,她总是谦逊地表示,这离不开主任、教学办和教研组老师们对我的指导与帮助。

作为青年医生,赵冬旸认为一个人是“单薄”的,“青年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前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她在授课指导中总是会细致的点出每位医学生的操作问题,并耐心给予指导。如科普传播一样,她认为医学带教的反馈也是双向的,在授课中,她不断挖掘自身的薄弱环节,与学生共同进步,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在医学上热爱临床、科普和教学的赵冬旸,生活中还是位“文艺积极分子”。在医院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常常能看到她担任主持人的身影。“我非常喜欢主持。”赵冬旸笑着说。为了提升自己的主持功底,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浦东新区主持人及文艺骨干培训,凭借出色的表现,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系统各项活动的主持人,还代表浦东新区卫健委参加团区委演讲活动,并获得“优秀演讲者”称号。

“东方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这句质朴的话语背后,是赵冬旸对医学事业的初心与坚守。从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急诊内科主治医师,东方见证了她的成长,也赋予了她守护生命的力量。她将这份力量化作责任,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也让“东方青年”的精神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熠熠生辉。(张宁)

赵冬旸.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