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石

发布日期:2014-07-10


我愿意成为那个“零点一”

——访我院脑卒中防治中心主任王少石

 

  接到采访王主任的工作时,对他的了解完全出自于那一页又一页的令人赏慕的履历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附属威尔士王子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临床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科主任、世界卒中协会委员、Extend-China 全球研究中国区主席、中华预防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脑血管疾病杂志、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等杂志编委;自1990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9有篇,从2009年至今承担国内外课题13项,并在上海市率先开展“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为上海市缺血性卒中溶栓规范化治疗奠定了基础;他全身心致力于“卒中单元”观念和运作模式的论证和推广,积极建立社区卒中网络正是从这些简单的文字中,我看到一个不简单、不平凡的人生。

带着仰慕的心情走进他的办公室,他说了一句使我犹记至今的话:作为一个刚到东方医院不久的外聘医务人员,我希望我的到来能给我的同仁们带来快乐,我也希望我能做成那“1+0.1”的工作。一句普通但深刻的话语,使我感受到一种平易的高贵,不张扬但夺目,不曲高但博众;正是这微小但又巨大的“零点一”铸就了今天的王少石。


  从今年三月进入东方医院开始,王主任一直在践行着他的“零点一”理念,正是这零点一使我院神经内科有了长足进步,开创了多个“首例”。他力争我院的年轻医务骨干参加国内外各种知名脑卒中论坛,推荐他们进入全国顶尖神经内科医学学会,特别是今年6月份举办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作为脑血管病领域医生分享经验、传播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重要交流平台,会议融合了欧美和亚洲的学术团队,是我国乃至世界脑血管病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我院神经内科首次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经神经内科王少石主任推荐,科室王悦医师参加了此次盛会的“美中神经疾病与卒中促进会青年医师论坛”演讲比赛。她表情自然,吐字清晰,观点鲜明,最终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优秀论文交流奖二等奖”。这是我院神经内科首次在这种国际性会议中获奖。


  在推动学术的同时王主任也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他认为医院的最终发展是人的发展,不论是科研能力,还是整体实力,都需要人才的培养,为提高青年医生的专业素质,他组织科室内部的青年医生参与中澳医生临床合作培训班,全国只有四十人参加了这项培训,还安排他们进行了临床查房活动。王主任从事这项工作已四年有余,在坚持临床一线工作的同时,他把大量时间都一直致力于对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他组织我院神经内科鲍欢、李刚等医生集体编写了《即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疗指南》,并把此书以我院的名义连载于我国神经内科方面的核心期刊《中国卒中杂志》。在此期间他积极筹备在我院率先成立了“上海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通过这个中心的建立为我院争取到了500万的科研经费,同时它的成立也填补了我院脑卒中项目研究上的空白。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引领下使整个科室在学术发展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研能力上呈现出一种新的局面。


  在回顾过去时,王主任认为那是一条与“脑卒中”密不可分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是一个漫长又极具活力征程,他希望在未来道路中能建立一个规范的、科学的与国际接轨,与国内衔接脑血管病研究中心,能使脑卒中疾病服务实现社区化、网络化,同时能相应建立脑卒中急救系统,包括建立急性脑卒中急救的公众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公众对脑卒中急救的认识;建立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系统,提高城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的实施能力;建立急性脑卒中院内急救规范治疗,推进就诊医院对脑卒中急救处理的规范能力,所有这些就需要多团队、多学科、多系统的相互合作,这也是他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他所致力的社区脑卒中服务窗口的网络建设已被首次列入上海新三年工作计划重点。面对新的目标,新的方向,他会继续沿用他 “零点一”的精神,比别人多零点一的思考,多零点一的努力,用这种精神来面对新的任务,面对新的挑战,用这“零点一”的精神让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好,让明天的团队比今天的团队实现百分之百的超越。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