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微信段子,讲医院不同临床科室之间的鄙视链,末了非要“不怀好意”地拉上“行政科室”陪榜,话外音是:咦,这帮家伙是怎么混进医院来的……老段子,老观点。却是很长一段时期医院临床对行政的普遍心理。
上世纪90 年代中末期,以经济改革为促发的浦东开发开放进入高潮,作为民生事业的代表单位--东方医院迎来历史发展契机。刚刚毕业的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博士王军臣,被时任医疗副院长刘中民几经挫折引进东方医院病理科,担任常务副主任。伴随他一起调入东方的,还有他的妻子麻力,因曾任职于医学院校,被医院安排至医务科,负责尚处“概念”阶段的住院医规培工作。自此,夫妻两人与刚上高中的儿子一起,结束了动荡三地的分居生活,团聚上海滩。
在其后的17 年间,随迁家属、中年妇女、行政人员、大专学历,全身贴满“弱势”标签的麻力,扎根东方,持续工作,历任医务科科员、院办主任、机关支部书记、院长助理、吉安医院副院长、吉安医院副书记,与东方医院栉风沐雨、共同成长。
我本善良
50 年代末出生的麻力,不到10 岁遭遇文革,亲眼所见身居要职的父亲,被游街示众,接受羞辱骂、关押罚跪…… 那个骄傲倔强、自负好强,德智体美样样拔尖的三好学生,在懵懂恐惧与忧虑困苦之中,被迫接受命运逆转。安慰哭泣的妈妈,寻找不准归家的爸爸、带着年幼的弟弟,被收养于不同省份的亲戚家……生活如此艰辛,必须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才能得以生存。
待到父亲平反,高中毕业于黄岗中学的麻力,迅速投身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依旧吃苦奉献样样楷模。“铁姑娘”麻力带领知青们种棉花、学文化、搞汇演,甚至成为知青点远近闻名的“接生大夫”……她获奖无数,从女知青队长一路提拔,被选派至医疗大专院校读书,并在那里遇到自己的另一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社会的人事制度僵化保守,学历提升几乎是医学人才流动的唯一途径。伴随王军臣攻读全日制硕士、博士,婚后的麻力随之辗转于多个省市工作生活。夫妻两人,他是大学领导争抢的引进人才、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她则被“安排”进师资科、教务处、科研处、办公室中的随便一个行政科室,在工作的同时与生活短兵相交:经济拮据、儿子读书、家务繁重,直面普通高校行政圈里那些微妙曲折、错综复杂、跟红顶白的人事关系…… 每一次工作调动都不容易,麻力总是倍加珍惜。
感恩东方
刚刚进入东方1 年的麻力,被调入院办担任主任。那是东方特定的历史时期,百业待兴而又雄心万丈,被日新月异的“浦东速度”裹挟着、激励着。院办是医院里很特殊的行政部门:医院领导将其视为“服务性”部门,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视之为高高在上的“六扇门”;院办的工作离领导近,压力大、突发事务多,职能大小与医院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呈反比。麻力工作角色的复杂繁忙程度,可想而知。10 余年院办生涯,她与东方共历媒体风波、迎接东方三甲评审、筹备南院开业……麻力这样评价自已在院办期间的工作状态:永远没有休假,永远没有准时下班,一天做十几二十件事是正常的;一边上下联系、内外沟通,一边不停撰写医院各个条线的综合性材料;但凡开会,必须时时处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院领导提到的每件小事都是工作任务的布置;遇到不期而至的媒体、参观团、医闹家属,四面八方的来客,说什么、怎么说,都要快速揣摩做出准确判断……彼时的麻力,集生活阅历、职业经历、性格历练于一身,成为东方医院精明强干、忠心耿耿、不怒而威的女院办主任。
2013 年,东方医院筹备吉安医院。麻力奔波于沪吉两地,面对各种复杂关系,招兵买马、培训员工、建章立制、白手起家,排除万难去落实推进东方总院的大小指令,依旧宝刀未老,吉安捷报频传。她半生都在为学历而懊恼,而今终于释然。“学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阅历、能力和忠诚品格。”
感悟人生
作为医院快速成长期的行政人员,她从混沌未开的管理体制中走来,从未将自己“物化”成哪一个、专业、哪一个条线的“工具”,全力付出、倾情投入,始终保持着不服输、不退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硬净底色。经历太多的人和事,她心甘情愿地为欲成大事者冲锋献阵、查漏补缺,受了委屈就哭一哭,发泄一番再上阵,不信虚无、更不放弃,践行了自己的诚信与诺言。一位新区老领导曾评价她“你看上去精明能干,实际很傻很单纯”,麻力深以为然却初心不改,“毕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历练和成长”。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