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开舱,3月8日休舱,我们共收治了1760名患者,这就有1760个故事……”在《方舱记忆》发布会上,东方医院南院ICU护士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员高彩萍将方舱里的故事娓娓道来。
注重心理干预的“文艺委员”
今年2月3日,高彩萍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奔赴武汉抗疫。她担任东西湖方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带领护理人员在舱内开展护理工作,研究探索方舱医院护理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方舱,护士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医生做一些基础护理,带着病人定期做核酸检测和拍肺部CT。“病人的基础疾病我们一定要熟悉,哪一床血压高、哪一床糖尿病,都要记清楚。病人平时会吃中药,如果有发烧,再吃点退烧药。中药也不是所有人都吃一样的,初期、中期、恢复期的病人分别吃1号、2号和4号中药。”高彩萍介绍。护理工作细碎繁琐而不可或缺,其中心理干预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病毒。”在高彩萍看来,新冠肺炎患者心理体验复杂,既有疾病得到控制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也有因疾病的传染性、不确定性、隔离治疗而产生的负性情感。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心理干预,全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这也是为什么高彩萍在方舱成了一名“文艺委员”:安排体育锻炼、举办读书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成立患者临时团体……
高彩萍特别关注有基础疾病、免疫力差的病人。其中一位五六十岁的服装设计师,原本是位要插导尿管的住院病人,由于病情减轻,医院床位又紧张,就转来方舱了。“但她的症状实际比一般轻症病人要重。”由于长期治疗,病人的状态变得很差,总说生病让自己变得又老又丑,经心理医生介入后,评估下来有一点抑郁。高彩萍对她的关注尤其多。开展各种活动都会拉上她,呼吸操、广场舞,怕她不与其他人交流对恢复病情不利。“我们救治轻症患者,不仅要满足他们生活上的需求,更要了解心理上的需求。” 从专业角度来说,正是这样兼顾心理因素的救治,对病人有更加积极的意义:“适当的运动可降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读书会可以为患者间内心情感交流与互动提供正向帮助,成立各种临时团队可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增强其社会属性及使命感,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高彩萍介绍道。
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让方舱成了有爱的大家庭,其乐融融。“一身洁白,看不出曲线,看不出流畅,可这是2020最美的时装。一双眼睛,两副镜架,见不到眼睑的单双,可这透过来最美的目光……”读书会上,扩音喇叭将高彩萍优雅淡然的声音,带至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传递方舱精神的“宣传委员”
从患者护理到与身边人共事,高彩萍都会注重对方的心理诉求,多为对方着想。同为援鄂队员的李昕说:“人尽其才,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特点,不让下属做无用功,大家也很愿意听她的。”组里的护士都很年轻,为了让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高彩萍常常组织“诸葛亮会”,一起动脑筋、吐心声。别看她个子不高,身子还有些瘦弱,却有着温暖明亮的眼眸,坚定且鼓舞人心的声音。与高彩萍共事不到五年,急危重症护理部主管护师顾钦赟说起她来啧啧称赞:“说话不快、做事很稳,分配工作思路清晰,井井有条。”
武汉回来后,高彩萍活脱脱又成了一名“宣传委员”:去校园做《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及方舱医院救治体验》的讲课,去街道录制战疫微视频,去新区宣讲《抗疫之师、爱在方舱》,忙碌的工作又新增了一项:通过各类培训、宣讲和科普,向更多人讲述方舱经验,传递方舱精神。“5·12”国际护士节上,她还组织援鄂护士在东方医院护士节表彰大会上出演情景剧《爱在方舱 情景再现》。同为救援队员的毛懿良曾这样评价她:“精神头好,闲不下来。”
而让高彩萍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宣讲,还是新书《方舱记忆》的发布:“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这些素材都是我在武汉收集的。回来后还参与了语音版其中一篇《莫道春常在,武行更敬生》的录制,目前在学习强国及喜马拉雅上都可以听到,喜马拉雅上播放量已达200多万。”
身为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核心队员,高彩萍曾经赴俄参加“中俄地震灾难卫生应急联合演练”、和队友们共同完成并实现马拉松医疗保障“零死亡”记录、完成医疗队首次航空转运任务等。驰援武汉的经历,进一步拓宽了她的职业生涯厚度和广度,履历那一栏又添了不少荣誉:上海市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同济大学优秀五四青年奖项……这也让高彩萍更体会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如今,高彩萍把可借鉴、可复制的方舱经验细化成模板,纳入课题《新冠肺炎方舱医院护理管理方案的研究》,构建了一套心理护理模式。据悉,该研究已入选2020年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秀护理项目,对于提升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科学防治、优秀护理的响应和应对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彩萍也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待命下一次“出征”:“救援队的工作已经占据了我职业生涯的一大半,虽然会更累,但是累得开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