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作仁

发布日期:2014-07-10

俞作仁与学生们在一起.JPG

与“未来”同行

我始终有一个理念:从事应用型研究,应学有所用,研有所实,果有所享。

俞作仁

与俞作仁教授初识于2014年同济大学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当时他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参与其中。在休会间隙,我唐突的表示想要对其进行专访时,他显得稍有羞赧,但我们的谈话始终在平易且欣愉中进行着……。

作为一个研究基础医学的科研工作者,其肩上所赋予的重荷也许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俞作仁所从事的肿瘤生物学研究中,医学的庞复繁杂,科研的精密枯燥都汇集其中。他自2011年进入东方,开始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以来,主持了上海市科委两项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先后发表了20多篇SCI学术论文,参编了两本英文专著。他与美国研究所合作发现了细胞周期蛋白调控乳腺肿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这项研究为肿瘤发生领域带来了广泛的启示。其研究成果已于2013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美国每日科学以首发新闻的方式进行了报道,我国生物通、转化医学网等以“同济研究员解析乳腺癌”为标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他研究发现了一条癌细胞之间信号传递的新机制(即第一个将miRNA的功能从癌细胞内扩展到癌细胞外异源信号通路调控),该成果已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论文发表当月欧洲《Oncology News》杂志主编Denys Wheatley在刊首对其研究做了重要评价。不难想象在这些科研成果背后,他所经历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科研孤独与艰辛;他所坚定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科研执着与不懈;以及他所获得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科研之果,都完美的诠释了学问研究的三种境界。

采访中,当谈及他为什么选择科研而非临床时,俞作仁讲述了一个震撼他职业生涯的故事:他在协和医大读博期间,有一位50岁左右的男士,找到他们实验室,希望捐助100万,让其开展一项医学研究,救治他患疾病的女儿;尽管当时的医学无法医治他女儿的疾病,但这位男士仍愿意倾家荡产让他们来做一些能挽留他女儿生命的医学研究。这件事情发生后,更坚定了俞作仁对医学科研的追求。

在来东方之前,他可以说已经在美国“安居乐业”了,但是执着的科研理念,以及东方特有的转化医学模式和平台敦促着、吸引着他放弃优越、恬静的海外生活,回归故土,扎根科研、瞄准转化;他一直希望通过努力能找到一条嫁接科研与临床的路径,使自己的知识有所用武,使自己研究有所依附,使自己的成果能有所享;也正是东方给予了他这个平台,使他可以驰骋于东方、可以遨游于转化医学的研究。他总是说:临床与科研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着眼于当下为患者解除病痛,后者着眼于未来为患者解除病痛,两者互相支撑,协同发展;只要我的研究不是一张纸一篇论文,而是有益于减轻患者疾苦,惠利于患者病痛的,我都愿意去为之努力。

从年少时的生物学兴趣到以后从事的医学研究,从医学生到博士后,从协和医科大学到美国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从美国助理教授到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管理者,一路走来,是一种科研的信念支撑着他,就如他所说科研是着眼于未来的,他正是那个抓住未来、追上未来,把未来转为现在的人。

雨果说:“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