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淑女 ——访东方医院抗美援朝退休员工王漫如
王漫如,东方医院退休老职工。采访她的时候已是年根,顺着潍坊社区敬老院一尘不染的楼梯来到老两口合住的那间房,推开门,一室阳光。两个安静、整洁又微笑的老人慢慢把你让进屋来,让你突然觉得,原来老人的世界也可以很美好。 翻看镶满黑白照片的老影集,真的像翻开了一幕幕历史岁月。30年代上海照像馆里的全家福:穿长马褂、戴眼镜的是爸爸,斯斯文文;妈妈温婉娴淑身着旗袍端坐一边,两个姐姐已经到了如花似玉的年纪,小哥哥出落为英俊少年,站最前面的她则像个假小子,弯弯的笑眼里闪着精光。17岁时,王漫如来到当时位于浦东警局路的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做了护士。那时的医院只有三、四十个员工,内外妇儿四科俱全,全院护士不超过10个,哪有病人去哪忙,不分病房和门诊。“跟别的行业相比,我们的收入也不高”。可是从照片来看,男的全部剑眉星目、气宇轩昂,女的一律端庄秀美、旗袍婀娜,疑似30年代默片明星。当年的医护风貌,堪称时代最高审美标准。 上海解放期间,共产党军管会主任王震接管原国立第三人民医院。40岁上下的王震,一身戎装、虎气生生,还未开启他挺进新疆的人生传奇。那个时候同事之间都流行送照片,王震的照片是他本人送的。“我们就是不太喜欢他,觉得他太左。”时值21岁的年轻“老”护士王漫如,自然站在她的知识分子同道这一边。“秀才遇到兵”,可想而知,双方都得有个磨合期。其后的抗美援朝,旗袍没有了,男女皆为列宁装、人民装。冬天好象特别长,臃肿的棉衣掩示不住澎湃的革命激情。突然指着合影来一句“翻出来的白领子配白袜子”,让我捕捉到她“小资产阶级”淑女式的内心情怀。二姐跟随姐夫去了台湾,这是她一直没能在医院入党的原因----尽管她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立了功,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所有大型保障都有她冲锋在前的身影。 我们按捺不住对她的仰慕之情,她有些小小得意:“你们没见我摔伤前的样子,是这里的老人代表呢!”她刚刚从东方医院骨科手术出院,正是这次机会让我们有缘见到她。临别,我双手架在她的腋下,扶她起身挪动回到床边,她几乎羞愧,一连串的“不用不用,我自己行我自己行。”回来好久才想明白,我那个又拙又狠的实在架式,是不是伤害了这个骨子里克已复礼的淑女?大家闺秀、摩登时髦、战场冲锋、顾全他人、低调内敛,直到今天理性暮年、从容变老,她哪一样不是做到了极致而不自知?从“气质女”到“女汉子”,我们不断变幻新时尚新名词,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是什么让我们无知无畏并以此为荣?是什么让我们谨小慎微、处处设防而又步步为营?她含蓄静观,不嘲笑、不评论,慢慢看我们甚嚣尘上、粉墨登场,书写另一个时代。 王漫如-----最后的淑女,一个正在逝去的时代。 宣传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