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伍军:我的援疆之行“亚克西”
无怨无悔援疆路、真心真意援疆情!
——熊伍军
采访熊伍军医生的整个过程用了快一个半小时,这是我们采访的人物中用时最长的,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被他精彩的援疆经历和个人感受所吸引着吧!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当谈及熊伍军的维吾尔族病人和九岁的儿子时,是他表现最自豪和由衷兴奋的时刻。他说自己现在最愿意听和说的一句维族语就是:“亚克西”了,它的汉语意思是“很好,很棒!”
2013年,当熊伍军的各项工作都在朝着既定方向发展之时,他面临到一个两难的选择:援疆,而且一援就是三年,去还是不去?去,自己的小家将会产生诸多问题:年幼儿子抚养教育,年迈父母的关心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要落在也同样从事繁忙临床工作的医生妻子身上;自己以后研究生培养、科研等工作可能会因此而滞后。不去,作为东方的一份子,在医院最需要自己的时候退缩,自己良心上也不允许,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使他最终选择了援疆。
在援疆期间,由于当地90%为维吾尔族人,语言不通,在与患者沟通时比较困难。虽然有当地医护人员翻译,但为人看病终究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和决心,为此熊伍军到新疆莎车后立刻开始自学维吾尔语,目前他已能和患者进行简单的问诊和交流,当地许多病人都知道医院里有一个会说新疆话的上海医生。
自援疆以来,熊伍军切身感受到当地居民对现代优质医疗的迫切需要。在莎车县人民医院,由于医疗条件很有限,许多临床检验或特殊检查项目不能开展;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来诊的患者大都病情非常严重,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是症状持续好几天后,感觉有生命危险了,才到医院来进行诊治,这给临床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作为本次援疆医疗队队长的熊伍军,通过协调各方力量,积极开展新项目,仅一项电子肠镜检查,填补了县医院既往无肠镜检查的空白,这给当地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诊治带来了很大便利,患者再也不用辗转到上级医疗机构去就医了。
回想当年从医路,熊伍军幽默的说:“还是国家的眼光不错哦!当初我报考的志愿是工学院,没想到国家把我调剂到了医学院,谁知在这条学医路上,一发而不可收,从医学生到医学博士、从医生到教授,从江西到上海,从上海到新疆,每一次角色的转变,每一次地域的转化,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丰富。特别是在援疆的一年中,使我更理解亲情、友情、恩情的含义。在遥远的沪疆距离中,我再一次拾起了信札,用这种温暖的方式来诉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这样一个虽不繁华但很纯粹的环境里,我可以沉下心来做科研、搞课题,指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体会到院领导、科同事对我们这群援疆人的关爱。春节过后,又要踏上援疆路,丰富自己、带好队伍是我接下来两年的工作重点。一路援疆行,一路亚克西!”
熊伍军简介:他主要从事肝纤维化、消化道肿瘤微环境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为同济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6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浦东新区科委课题3项、同济大学课题1项。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获同济大学东方医院科技表扬奖,主参与一项课题获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目前担任上海市消化病学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编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