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影像科拥有的设备数量多、型号先进,初曙光教授2019年8月刚调来东方当主任时,被调侃为“上海滩最富有的放射科主任”。这些年,东方医院众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在初曙光看来,如果把医疗设备比喻为马,影像科有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培育科室文化,营造学习氛围
来东方任职之前,初曙光教授是华山医院的顶尖神经影像学专家。因所提出的影像诊断与最终诊断符合率高,在全国神经内、外科及神经病理领域有广泛知名度,备受临床医生信赖。同时她也负责了放射科管理工作多年。
如果把医疗设备比喻为马,初曙光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大型影像设备的后处理工作站或独立图像处理软件更新迅速,如果跟不上,设备本身再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好马喂好料”,临床选送有规模或优质病人来检查,机器才能更显示出它的高端和所谓“用武之地”,这同样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再次“好马配好兵”,优秀人才的匮乏,最让初曙光感到焦虑。
影像科跟别的科室不太一样,什么骨头都要啃,初曙光称之为“全院接单,从头到脚”。这一来导致影像医生技能不够精专,出的报告有时还没有临床医生专业;二来导致工作量尤其大,科室医生从早忙到晚,吭哧吭哧不停写不停看,真快“累成狗”。
早晨读片,作为影像科最主要的集中业务学习时间,初曙光却发现,科里人员的读片内容相对浅显。刚来两三个月,初曙光实在没忍住,早读片时大哭一场。“我着急呀!”从早读片开始,她“逼”着大家下功夫。初曙光性子急,要求严。她想到自己读博士的用功劲儿,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我那时忙完一天,常坐最后一班零点45分的公交车回家,这都是家常便饭。”
培养得力帮手,组建优质团队,是一项紧要任务。分亚专业组、打基础,抠细节,初曙光手把手教起:早读片重新理顺,如周一是journal club,周二到周四是疑难读片,周五是随访病例深度解读;讨论病例时,到什么网站查英文文献、到什么网站获取全文,她一步步指导;做PPT 时,她建议每一页不能超过七行,每一行不能超过20个字,底板颜色要和谐搭配。她给规培生立下规矩,要求他们至少发一篇中文综述,否则不给毕业。初曙光相当注重树立科室文化的重要性,培育医生的学者气质,摒弃“计较和懒惰”等负面陋习。近半年的各种“深入、板正”后,“好几个小朋友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您来了以后,终于学到点东西、看到希望了。”
巨大的压力却一直顶在初曙光身上。采访前,她刚从楼下康复科做完理疗回来,这两天右半边脸动弹不了了,说话的间隙,眼泪还止不住地往下流,时常要用纸巾抹几下眼睛。“医生让我多休息,可哪里做得到呀⋯⋯”
策划出八本小书,目标“全病种可视化”
在初曙光看来,一家医院的影像科很难独立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定是跟着临床走的。“做神经到华山,做肝脏到中山;在临床医生中建立起口碑后,他们信任你,就会给你送病人。”如何快速、有效地在临床科室与影像科之间构建一座合作的桥梁,是初曙光着手在做的又一件事。
前几天,妇产科的医生给初曙光打电话,说做了一台宫颈癌手术,临床评估是二期,要做一个CT侧位片。这让初曙光感到困惑:“宫颈怎么拍侧位片呢?CT多是横断面扫,在我们影像科,这叫重建一个矢状位。”不同科室之间使用术语不同,这也造成沟通上的障碍,限制了更快和更有价值的影像检查。
因此,除了主动走进临床、主动沟通外,初曙光正在着手出第一本专门给临床医生看的小书,书名都想好了,叫做《检查,因你而不同》。一方面,通过这本小册子让临床医生更了解影像科的专业术语;另一方面,让临床医生“因病选择检查、因病人选择检查,努力做到精准和个体化”。每个检查具体联系谁,医生和技术员的名字、电话都会写上。她正努力把这本小书尽快完成,早日发放到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各个诊室里。
“我总共计划出八本小书,叫彩色7+1。彩7是赤橙黄绿青蓝紫7本小书皮的底色,最后一本白皮书希望成为东方影像的经典。”第二本她也想好了,想做一本让外行、老百姓都能看懂的科普小书,书名叫《看见你的病》。比如患了咳嗽得了肺炎的患者,想知道自己的肺跟正常的肺有何不同?这本书会做两张对比图,一张是正常的肺,另一张是肺炎患者的肺, 一对比清清楚楚。等这本书完成了,可以分发到预约处和病人候诊区。
不止如此,初曙光还首次提出了一个大概念:“全病种可视化 (wide-range disease visualization)”,这是她眼中影像学的“诗和远方”。全病种是从细胞到器官或者整个人体,可视化则是彩色、多维、动态、实时的一种状态,一目了然。这既是个影像的战略大概念,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每个影像人触手可及的小目标。“比如干细胞打进人体后,在荧光剂的作用下,跑哪去了都能被看到,这就是一种可视化。”加入人工智能AI,她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种机器,进入其中,身体就成了全透明,从细胞到脏器到整个人体都能清楚地看到。“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只不过现在是零敲碎打、分块检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有的梦想要从一天、一点做起。对于2020年的常规工作,初曙光提出“多快好准”的口号:增量要多、预约时间要快、检查图像要做得漂亮、报告要准。“一步步来吧,软实力和硬指标两手抓,有意识地把软实力转化为硬指标,不辜负医院对影像科的期待。这也是践行医院打造‘五名’工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