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雷撼,是次日上午。正在门诊大厅接电话的他,神情疲倦,头发有些凌乱。“昨晚跟汶川的人谈到很晚。告诉他们千万别来,没空接待,还是来了。”08年5月汶川地震,东方医院刘中民、雷撼等带队赶赴汶川最后的孤岛--草坡乡救援,与乡领导结下生死之交,但凡东方医院有大事,汶川“哥们”总是不请自到。
雷撼,呼吸科专家、东方医院副院长,上下公认的忠厚之人。因缘际会,生命中陡然多了一段履历: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执行院长。跟他在新开业的各病区穿梭巡视,插空问起他医院筹建过程,雷院叹了一口气:“这两年时间,把我一辈子的架都吵完了……”
事情回溯到三年前,吉安市委市、政府规划投资6亿余元,在吉安市城南新区建设一家公立医院,经陈竺副委员长关心和举荐,吉安市委、市政府与我院签署全面托管协议,并报经江西省卫计委和国家卫计委批复,冠名“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院长刘中民公开表态:“吉安医院与南院一样,是东方医院的正式组成部分,与本部不分伯仲”。自2014年4月至今,雷撼与陈和胜、麻力等几位东方老将被委以重任,派驻吉安,筹建开业。
同为市政府“交钥匙”工程,建医院相比建学校、建剧院,复杂程度不知多出几倍几十倍,个中艰辛,令吉安当地领导也始料不及。在当地政府的请求与支持下,雷院等人提前介入医院筹建工作,搭建医院结构、设置科室布局、提前储备技术人才,在人员严重匮乏下,实现了医院组织机构启动运转。然而开业面临问题层出不穷:行政管理人员临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几乎为零;医院楼群框架虽矗然挺立,但规划设计稿中建筑分离、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相互间缺乏连廊对接、没有中央空调、没有地下停车位、职工食堂容纳量太小、信息系统达不到使用标准……院领导、各科主任和技术人员一遍遍从上海赶赴现场勘查,修改意见记满几本子,留下雷撼、陈和胜等人再与市政府、筹建办、招投标、建筑商分头沟通谈判协调。
建筑框架已经搭好,再改谈何容易。一处改,下水、消毒、消防、电路全都跟着动,开业时间表倒排、规划资金捉襟见肘,建筑方快被逼疯了:“你张口闭口专家意见,你们专家早干嘛吃去了?!”雷院毫不含糊:“你懂还是专家懂啊!你盖大楼不就是为了让专家用吗?!” 雷撼知道,大楼一但盖好,再改几无可能, 方便病人就诊流程、满足临床使用是医院建大楼的唯一标准,这是底线,再难也得守住。
原定2015年10月的开业时间推迟到12月份,10月之后,市主要领导每周来工地视察一次,赴吉安调研培训的高层领导一遍遍来此参观,一切都化作焦虑与压力让雷撼喘不过气来,血压增高、胃痛、夜夜失眠……
12月26日中午,雷撼的微信朋友圈终于晒出三张照片和两个字:“开了”,收获点赞一片。东方科主任与护士长们的集体到来,为开业做最后冲刺,也拉动出超高人气。才开业第二天,门诊大厅就已经病患如织。雷院不停接打电话,不断被拦住:“没有人,你去做……跨前一步肯定不够……你不主动也是你的活儿……”锣齐鼓不齐,到处都缺人、到处都急吼吼。临床与医技科室信息不对称、江西与上海医保名目不同、手术器械要求难以满足需求、网络系统暂未完全通畅、内线电话还都没开通……雷院兼任绩效办主任,手下一个兵也没有。所有条线都在加班加点,最让他担心的还是医护人员短缺。吉安医院开业与南院开业最大的不同,一是门急诊与病房同时开出,二是距离上海较远,援军不能及时赶到,守在吉安的医护必须以一当十。开业之后,雷院更加如履薄冰,把自己和所有东方医护全部调到医院内部住宿,以便24小时听急诊、接手术……
吉安医院开业,雷撼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啥是事儿、啥不是事儿了。胸怀都是被委屈撑大的,这话一点不假。委屈渐多、脾气才能渐少,几个月眉头紧锁的雷院被老护士长机智的抱怨方式逗乐了:“我就让您知道下情况,我就当跟您聊天哈”。护士长是他的老部下,跟他一起“扛枪、打仗”干了十几年,默契早就心照不宣-----领导也是真心不容易。
历尽劫波兄弟在,有了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深,雷院觉得,东方真的越来越象个大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