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援滇为青春“注解”
——记我院援滇医疗队员徐玮医生
2012年,徐玮主动申请加入援滇队伍,对此他直言不讳:“对援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就报名去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显出他的豁达。事实上,援滇的“苦”他又何尝不知道。
ICU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他却从这个“调剂志愿”里找到了快乐。
徐玮坦言找工作那会儿中意的是呼吸科,因为自己研究生读的专业就是呼吸科。可是,当时医院呼吸科不招人,他就被调剂到了ICU。没想到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说起ICU的好处,他便一下打开了话匣子。“ICU的工作有挑战性,每天面对的是各种急危重症,要学会各种仪器的操作,要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每次成功的抢救治疗都能感到由衷的成就感”,“ICU知识相对全面,各科各类病人都会遇到,不会像专科那样感到枯”……在他的叙述里,ICU俨然一个香饽饽。作为一名ICU的医生,徐玮早就熟悉了“忙碌”和“辛苦”。
他将这份积极的心态带到了云南大姚。
“当地由于已连续4年大旱,缺水严重、气候干燥,有的队员刚去的时候甚至干燥到鼻腔出血。紫外线也很强烈,队员们没有不被晒黑的,甚至晒伤。饮食大都酸辣咸,口味比较重,也很难适应,后来我们只好自己开灶做饭。”他不仅要让自己适应这样的气候环境,作为队长,还必须照顾好队员们。同行的丁医生说:“没有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把我们大家都照顾得那么好,真的很不容易。”
本次援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协助大姚县人民医院二甲复评审。为此,队员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像普外科,在我们东方医院援滇队员带教下新开展了腹腔镜技术,目前已有2-3位医生能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腹腔探查术等腹腔镜基本手术。胃癌根治术、吻合器胃肠吻合消化道重建,胃肠吻合器还是在大姚县医院首次应用。耳鼻喉科开设了专科病房,各项检查治疗设备明显完善,能开展多项择期住院手术,填补了多项空白……”,徐玮一一道来,如数家珍。而他在支援的ICU也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感控监测指标、到抗生素应用,从危重症评分系统到病历书写、应急预案等等,逐步建立起各项规范、流程并帮助加以完善。既做临床,又抓管理,还要忙教学、科研,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比起 “苦”,他更看重援滇的“收获”。
徐玮说:“在大姚要较多地参与科室管理,对自己的管理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再就是见到了较多在我们城市很少见到疾病,比如羌虫病,各类农药中毒,胸膜间皮瘤,还有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等,开阔了临床眼界。”
徐玮回想起去大姚县湾碧乡碧拉乍村调查“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经历。当地山路蜿蜒崎岖,行车非常危险。当时队员们随同卫生局及地方病研究所的同事驱车5个多小时进村做病例筛查,结果路上遇到大雨,发生泥石流,大家只好下车将山上冲刷下来堵在路上的大石搬走才能继续往前开。尽管有了那次的经历,他和队员们仍然经常主动要求去乡里给村民们义诊。徐玮说,因为交通不便,山区里的人很少就医,常常有点不舒服也就忍忍,很多小病就这样拖成大病。下乡义诊的时候,乡里会提前在广播里广播,所以来的人特别多。“你能真切得感受到他们是抱着非常大的希望来的,希望上海的医生们能祛除他们的病痛。”
在他的心里,队伍早已经超过了自己。
每个以“您”为对象的问题,徐玮总以“我们”来回答,而很少提及“我”。比如“我们仔细研读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与受援科室协商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又比如“我们会通过教学查房或者业务讲座的形式,把一些最新的指南、诊疗进展讲给当地医生听,把持续更新知识的观念灌输给他们。”
这就是徐玮,我院第五批援滇医疗队队员、第六批援滇医疗队队长,一位普通的ICU的医生。(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