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汹汹而不入城,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我是老‘游击队长’了。”李刚笑着说。3月5日起,上海面临的境外输入压力增大,集中隔离点的需求一下子井喷。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刚临危受命,这位在德国、上海各获得一个博士学位的“双料博士”三拓隔离点。
用技防疫,量化流程细节
今年48岁的李刚是我院神经内科主任,曾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德国马尔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我的亲朋好友都在这个城市里,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项工作;但我和同仁们互相加油鼓劲,这时候医务人员不上谁上?”
李刚曾到新疆喀什当过两年援疆干部,是上海市第七批援疆干部曾获得“沪疆杯”优秀援疆建设者。他不仅是医护人员,也有一定的管理经验。2014年完成援疆任务后回沪,在他的带领下,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以脑卒中急救为突破点,历时五年实现了 “量”与“质”的飞跃。“我是医院的党委委员,加上之前的经历,我有预感与准备(成为领队)。”
虽然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比想象中更困难。“刚到隔离点时,酒店后勤人员几乎全部撤出,没有保洁、保安,所有工作都需要医务人员顶上。”甚至每间房间的被单清洗更换、送饭等,都要由医务人员顶上。李刚回忆,虽然入住人员井喷,但物资储备和后勤人员一时难以马上到位,需要协调各方资源“驰援”。
“6时30分早餐到达酒店西门——负责人到达酒店西门取工作餐,同时通知护士前台来取餐(特殊餐单独放置)——7时30分 将午餐份数统计完成,报送给订餐公司,同时将午餐的配送名单发至护士前台——10时30分 午餐到达酒店西门……晚上统计前台泡面等应急物资的数量,及时补货。”单是隔离点每日分发早餐、午餐、晚餐这一个环节,就整合成了一套清楚明了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涉及14个步骤、11个注意事项。
不仅送餐,如何建立隔离点、每天怎么测温、怎么接收新的入住人员、怎么转运人员……这些都在李刚的带领下,建立了标准的SOP规范。在他看来,把这样一套详密、先进的医院管理流程复制到隔离点很有必要。“我发现,这儿不是提供医疗服务那么简单。它更需要全方位的社会组织协调。”SOP制定者李刚解释,“我们要保证以最快速度,让隔离点步入正轨。有了这套经验,以后碰到紧急情况也能从容应对。”
用爱护城,协调各方资源
虽然隔离点建在酒店里,但原有的许多格局都要改变。比如,一进隔离点,第一件事就是分区,将其分为污染、半污染、无污染区。而且,“两防”“两消”工作也要落实每一个细节,防止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在隔离点,曾出现有人试图自行离开的情况;酒店出入口、楼道通道管理如何防止漏洞,但又不形成消防隐患,需要反复实地踩点,制定最可靠的方案。出现阳性入住者离开后,房间如何消杀才能保证杀灭病毒……都是需要在实战中总结的经验。”
3月5日,李刚接收了第一个隔离点;10天后,又有一大波境外返沪人员降落浦东机场,李刚接到开新隔离点的任务,又新开出24号隔离点。而且,和普通隔离点就是位于一家酒店不同,虽然这个隔离点名字只有一个,但实际上由两家不相连的酒店组成,分别属于两家不同的私人老板经营,给隔离点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2个小时后收人!”时间紧迫,大家一边核对酒店A的各项内容,准备好方便面、饮用水、各种登记材料,另一队则继续在酒店B“装修”,隔出污染、半污染、清洁区等区域与通道。在团队的合作下,17个小时内,两家酒店共收入459人。
“我们接手隔离点后,很多事情都需要得到酒店方的配合。保洁等后勤人员缺乏,因为组建时间紧、物资来不及及时供给,哪怕是借个桶,也需要得到酒店方的支持。”李刚经过调查后发现,虽然两家老板“各自为政”,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酒店的业主是同一个。找到了这个破解的“密码”,李刚和业主联系上后,沟通下来,取得了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他再去和两家酒店经营者沟通,果然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而且,交谈中李刚发现,其中一位酒店管理者是退伍军人,不曾遗忘的使命感促使他非常支持防疫工作,只是需要沟通一些具体细节。之后,隔离点的工作得到了酒店方的大力支持,顺利展开。
24号点隔离点理顺关系、安顿下来,第3个隔离点的“火线”指示又到!这次接管的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好在有前面的经验累积,很多方法都可以用到新的隔离点上。李刚还和他的伙伴们还开发使用了一种小程序,入住者只要轻松扫二维码就能获得一个小视频,了解集中隔离的各类事项。“我们希望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让大家统一‘手势’的同时,管理更加规范,用技防疫,用爱护城。”李刚说。
(整合自浦东发布、新民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