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迎难而上,热爱在临床忙碌穿梭,患者与家属的肯定是对急危重症护理人高精尖护理工作最好的回答。”
“这里承载着每一个生命对生存的渴望,还有无数家庭的焦灼期盼与一线希望。因此我们坚守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意义重大的。”上海市东方医院综合监护室护士长吕剑虹认真地说道。
“二十年,干好一件事”
“在重症监护20余年来,看着一届又一届年轻的护理人员日益成长强大、独当一面,来来往往的患者慢慢恢复、逐渐治愈,赢得同事和患者的认可,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是最要紧的事。”
开科初期,重症监护室护士人员相当匮乏,加上患者全是游离在生死之间的脆弱生命,多数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吕剑虹说自己最先是不太愿意来的,但护理人员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不讲条件、更不会拒绝。既然来了就要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经过这么多年所有护理人员的努力,不管是技能、质量还是服务,重症监护室在全院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从2006年开科至今,护理队伍由原先的15人发展到现在45人,床位数由8张扩至28张。吕剑虹在ICU岗位上耕耘20年,带领团队紧急处置危重患者各种突发状况,亲力亲为临床教学,通过多项“质量持续改进”项目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IABP、PICCO、纤支镜肺泡灌洗、CRRT、血浆置换、血液灌流、ECMO等等专科操作在这里早已数见不鲜。
今年上半年,经逐级推荐、严格审核,我院心血管病重症监护室护理组获选团中央联合22家部委单位组织的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吕剑虹把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打造成一支质量过硬的队伍,并持续为全国各地合作单位培养输出监护室专科护士 ,如今的重症监护室早已不是当年让人“望而却步”的科室。
“照顾人使他康复”
“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昏迷患者CPR复苏成功、口插管患者成功脱机拔管、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止血成功转危为安、CRRT患者安全转出,也就不觉得辛苦了。”吕剑虹用实际行动弘扬护理精神,用热爱和担当树立起健康屏障。
生命至上,刻不容缓。每每遇到危重患者,总是随叫随到,亲力亲为。今年7月的某个凌晨,科室收治的一位因“间断发热、纳差3天,出现胸闷半天”入院的患者,该患者入院后医生综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重症心肌炎。患者病情危急,准备行ECMO术,吕剑虹在凌晨接到通知,没有丝毫迟疑当即赶至单位,准备并检查ECMO所有用物、预充管道、安装运行,一切准备就绪送至手术室,配合医生完成置管、上机及转运。眼见患者病情稳定,她绷紧的弦才放松下来。
担当尽责,心中有爱。曾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小患者,他们是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儿,其中最小患儿14个月、最大13岁。为了让完全不懂汉语的藏族同胞顺利治疗,吕剑虹带领团队联合浦东新区职校藏族班学生,组成一对一翻译工作小组,让幼小的患者能够消除恐惧,理解治疗过程。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增加了术后护理的难度。吕剑虹护士长便自创“少数民族文化照护与实施评估表”,优化护理质量和流程,促进恢复疗效。患儿们亲切地称她为“天使妈妈”。
20年来为患者倾心服务,点点滴滴都只为了让患者和家属放心。吕剑虹提到:“今后还有第二个20年,第三个20年,只要我在护理岗位一天就绝不松懈怠慢,还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这是我心中的护理精神,也想把这种想法一直在团队中传承下去。”
“当好一名护理带教老师”
ICU护理团队是一个整体,只有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才能承担起更艰巨的责任。在这里,接收的病患病情更危重、病情变化更迅速、要求所有的诊疗与护理更“快、准、优”。因此,重症团队成员均是医院内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拔尖的佼佼者,能够眼疾手快、胆大心细且具有高度责任心及较强的慎独精神。
给人感觉温润如玉的吕剑虹,带教起来却丝毫不含糊。年轻护士们刚入科时,面对神志昏迷、全身各类导管、CRRT、ECMO上机的重症患者往往不知所措。为了让她们理清工作流程、快速投入临床工作,她制定了一系列ICU专科实践大纲,从环境、仪器设备、各类导管、信息系统具体到每一项专科操作,由简到难、有章可循,从穿防护服、隔离衣、戴护目镜到穿鞋套、洗手,自身防护大大小小近几十道程序,都不敢大意。通过临床教学、模拟人演练到临床实践,定期病情汇报和公休座谈会进行知识经验共享,关心他们的职业规划及心路历程,她成功带教出一届有一届优秀的重症护士。
以诚待人,用心传帮带。在她的带教下,重症监护室创成首批“浦东新区优质护理示范科室”,科室团队开展品管项目1项,获浦东新区品管圈大赛一等奖,持续质量改进项目3项获浦东新区持续改进质量项目优胜奖。重症监护室是护理团队的摇篮,不断地培养与输出优秀的护理人才,共培养9位护士长,科室多名青年护士被选拔为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骨干成员、获得浦东新区急救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上海市急救技能大赛标兵。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我们护理人员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奋斗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就更好的ICU。”谈到未来,吕剑虹信心满满。(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