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喜

发布日期:2014-03-18

站好“患者服务”这班岗

——记我院患者服务部主任王贤喜


2012年的小年夜,医院给住院患者送贺卡,当时跟的恰巧是患者服务部王贤喜主任带的那一队。将一张张满载祝福的贺卡送到患者手中,这位送贺卡的人竟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收到了世上最美好的礼物——患者紧握住自己双手说的那一句简单的“谢谢!”


患者服务究竟做些什么?简言之,处理日常的医疗投诉与医疗纠纷,打造优质服务体系,和谐医患关系。无论哪一项做起来都不容易。


从大学讲台到纠纷办公室


在来到东方医院之前,王贤喜是一所大学的心理学老师,教授医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课程。采访时他侃侃而谈的样子,俨然回到了教室的讲台前。授课之余,他也会做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还兼任着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的职务。那时便常会接触到一些前来求询的患者,也因此萌生了到医院为更多类似的人提供帮助的想法。


2005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贤喜来到东方,任医患协调办公室主任,专门从事纠纷处理和医患关系协调。从大学讲台到医院的纠纷办公室,改变的不只是工作环境,工作的职责、内容,面对的人和事都与在学校时的大相径庭。讲台下,坐在课桌前的是那些年轻的学生们,或许带着些叛逆,但总是单纯而令人愉快的。而纠纷办公室里,气氛往往不怎么能让人高兴起来。王贤喜坦言,当时的心理落差确实挺大的。


记得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说:我们有很多“唯一”,唯一的长城,唯一的烹调,唯一的文字,以及唯一的“医闹”,医闹之凶猛不啻一次“小型文革”,给医院和患者造成负面影响。当然,“医闹”和“医患纠纷”之间绝不能划上等号。但从那段文字中仍多少可以窥见医院纠纷办所处的困境。“来到纠纷办的常是些情绪激动的人,经历了疾病和医患纠纷的折磨,但是他们并不带着恶意,而是需要帮助,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的人。”于是,这样的想法成了支持他一路走来的信念。改善、弥补、和谐医患关系便是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


从处理医患纠纷到心理援助


平时的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很难将这模样与正在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所以,当他说道:“我也有不少粉丝!”时,不禁诧异了一番。处理医患纠纷本就是件棘手的活儿,这“粉丝”又是从何而来?大致估算一下,2005年到纠纷办工作至今的8年,每年平均处理的医患纠纷约80-90起。对来处理纠纷的患者和家属,他总是用一种“肩并肩”的态度耐心地与他们沟通。


让他最难忘的是2006年曾经处理过的一起纠纷事件,患者家属是一名50多岁的外地返沪知青。丈夫的病逝使家里突然就没了顶梁柱,而她则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在这个城市里的依靠。那时,她每周都会来医院好几次,一个电话便至少说上一两个小时,反映的问题多而杂乱。大部分时候,不是在寻求解决问题,而更像是一种倾诉。据回忆,当时这名家属的情绪很激动,带着丈夫突然离世的无助、悲伤和绝望,已经产生明显的创伤后应急障碍心理。于是,王贤喜和纠纷办的同事们一起为她做心理分析,还原事情本来的样子,还安排她到医院做健康检查,深入了解她的生活情况,对她进行开导。后来,这名患者家属给医院寄来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写到:“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温暖。”


王贤喜说,其实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常常有患者家属带着激动的情绪来,握着手感谢着离开。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不少的“粉丝”。处理纠纷要用心交流、用法律教育、用工作引导,面对迷茫和无助的患者、家属,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也要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从医患协调办公室到患者服务部


2011年6月,医院正式成立患者服务部。工作职责范围扩大,身上的担子也更沉了。“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一份真心实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而不仅仅在于技术。”科室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原来是处理纠纷,协调医患关系;而如今则将视角转向医患龃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服务患者,和谐医患关系,防纠纷于未然。


患者服务部成立一年半来,围绕打造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从配合医院完成服务顶层设计,建立专业化的服务及管理队伍;细化到服务设施、服务流程的建设、设计、制定。针对服务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哪怕只是门诊大厅一把等候座椅的摆放都经过仔细琢磨、反复考量。2011年初,结合上海市卫生局“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文明服务主题活动要求,推出改进服务细节十项举措,包括改建门急诊厕所、改善病区环境、推行床边结账、建立“东方服务热线”、多渠道发布便民信息等,各项服务举措获得上级行政部门、领导的好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日常工作中,王贤喜也始终把患者满意度当做工作的风向标,在部门内设立专职人员进行满意度的调查,通过多元化采集方式,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同时,对服务缺陷实行PDCA闭环系统管理,将投诉中的发现的问题反馈相关科室,督促其认真对待,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如今,东方医院的服务已得到多方认可。2012年他获得了东方医院“五带头”共产党员称号,并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人民调解联络员。


王贤喜说,很感谢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院内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也感谢与自己一起拼搏的团队。团队中有学医的、有学法律的,有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的,虽然各自的教育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但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站好“患者服务”这班岗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这不是一个好干的活儿,甚至感觉像是坐在火山口上烤,但这确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付出的事业,是件助人、助院的好事,”王贤喜说,“其实,每次纠纷解决之后并没有快乐感,反而觉得心里沉甸甸的。纠纷没有赢家。”而对于那些曾经的纠纷病人和家属,他始终都惦记着。(宣传部)


王贤喜  医学硕士,医学心理学讲师,助理研究员,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患者服务部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医院协会会员,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院级科研课题4项,参与厅局级院、级科研课题7项。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4部,其中副主编1部。2012年获得东方医院“五带头”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浦东新区人民调解优秀联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