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呼吸科,难免想到传染性较强的各种呼吸道疾病,当年的“非典”就一度让人闻风丧胆。但刘庆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从硕士、博士到工作至今,二十几年来如一日地在呼吸科工作,源于“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信念。她说,临床内科教材的第一章就是呼吸系统,这是她学医的开始,呼吸科也将成为奋斗到底的一方天地。
开垦荒地,跟随“大咖”脚步
去年8月,从山东省立医院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刘庆华把这一决定比作人生中的一次“创业”。已经结婚生子,安安稳稳过小日子是多少人梦想的人生道路,但她选择了主动放弃。离开家乡,跟随呼吸介入“大咖”李强教授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建设一片沃土,让她眼中有了光。
来到东方2个月后,在李强的带领下,新组建的RICU(呼吸疾病加强监护病房)有了20多张床位。问题却紧接着出现,屈指可数的两三名医生,人手严重不足。三更半夜遇到突发情况,刘庆华打车也要赶来,毫无抱怨。她笑称,急诊室的自己就是“敢死小分队”的一员。相比之下,病源不足是更为棘手的问题。不仅要在病房中跟时间赛跑,刘庆华还要挤出时间,走访周边的各家医院。她把判了“死刑”的疑难危重患者收治过来:“在我这里没有‘不可能’,一切‘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一切‘可能’都会变成‘无限可能’。”10个多月来,眼看着患者从零到有,病床从空到满。今年上半年,呼吸科共计接收重症病人340个。眼看着病人一个个转危为安,顺利出院,刘庆华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在东方医院的日子,并不是刘庆华头一回“创业”。回忆起在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的“开荒史”,同样让她热血沸腾。从老家门口的老院区搬到上下班至少2小时车程的新院区,看着那片静悄悄的院落和病房,她和硕士生导师林殿杰教授一起撸起袖子,开发“处女地”。44张床位,6张准监护室床位,只有4名医生,几乎没日没夜地干,门诊、病房、气管镜室、手术室之间轮轴转,谈什么午休,又哪有时间下夜班!正是那段熬过来的辛苦,为她在东方医院呼吸科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困难当前,刘庆华总会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那句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也是李强时常提起的,为她和团队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救护生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完全能感受到刘庆华身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回忆起“学习强国”中的一个“金句”,她说要把原话找出来分享。采访结束后,话题转了一轮又一轮,她依旧执着地在手机里翻找,毫无要放弃的意思。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刘庆华为人做事的准则。大到救治病人,小到睡觉也不例外!给她20分钟就能进入深度睡眠,睡醒了立马满血复活,继续投入高强度工作。
这种韧劲用在工作上,才得以潜下心来做实事。“一个呼吸机,一只兔子,一间小屋”,刘庆华至今记得读博期间复读机一样的日子。当时,已经结婚的她只身一人,从山东老家来到异乡上海。临床博士只有短短6个月的时间做论文,刘庆华下了夜班就回家做动物实验,跟兔子打交道成了生活常态。周而复始地工作到凌晨一点,失败的时候“哗哗哗”眼泪直流,哭完了继续,直到实验成功为止。
不抛弃,不放弃,刘庆华为更多病人带去了生的希望。在东方医院负责呼吸ICU的日子里,她一次次频繁地面对生死。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她几乎每天都在竭尽全力“救人性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一位刚办完出院手续又出现发热症状的病人,刘庆华毫不犹豫将其拉了回来,继续观察治疗,直到没有生命危险为止;一位孕妇得了气胸不能拍摄X光片,愁坏了一大家子,刘庆华边在心里默念“我一定要找到办法”,边自学看书,查阅资料;一位肺部感染的阿姨不舍得住院,刘庆华自费帮忙买毛巾、买脸盆、集齐一整套洗漱用具。病房没有无线网络,她还用自己手机给病人家属远程视频。在她看来,医者,仁者之术,人之痛,己之痛。如何做“人”,早已渗入她的骨髓,融化她的内心。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她要让来的每个病人成为这里的“活广告”。至今获得了无数表扬信和锦旗,一次又一次被上海市民热线提名表扬。看着一个又一个病人满怀感激地离开,一种不能压抑的幸福感在刘庆华的内心深处荡漾。
近些年,刘庆华把精力放在呼吸内镜介入和普通病房疑难危重患者的管理上。在危重医学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只要有一点点空余时间,她都会牢牢抓住,拼命研读。她发现,呼吸内镜介入技术与呼吸危重医学的结合是一块崭新的沃土,并尝试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救护生命,做时代的好医生”,是刘庆华切身实践的梦想。对她而言,读的是知识,行的是专业,做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