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基建科主任张嗣恩始终坚信:只有实干,才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工作二十年,张嗣恩是医院发展崛起的见证者之一。风雨二十年,在筑巢引凤的基建工作中,他用奋斗见证了东方医院从简陋破烂到焕然一新的蜕变;用责任心见证了东方医院从一个二级中心医院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荣耀。
不负韶华,用实干实现青春梦想
张嗣恩1999年参加工作来到东方医院,当时老楼建设已临近尾声。回想自己看着那幢13层高的门急诊崭新大楼的画面,他自嘲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尚未意识到那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几年时间转瞬即逝。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三级医院评审的通过,就诊病人的不断增长,医院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本部地处陆家嘴,寸土寸金的地方,33亩的占地对于一家综合性医院来说实在是捉襟见肘,建筑空间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在新区政府的支持下,新大楼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斗转星移,紧跟着前辈的足迹,张嗣恩成为新大楼建设的参与者之一。2007年底开始立项的本部改扩建工程,一造就是十年。这十年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张嗣恩和他的同仁用多年实践验证了一个道理:梦想之路没有捷径,只有实干才是唯一法。
十年里,无论是拆除四层裙房,还是建造4000平方的过渡用房,或是71000平方的主体工程的建设,每一个过程都可以讲上几天几夜的故事。“牢记岗位初心,东方文化与个人观念的天然匹配,使我和我的同仁们配合工作犹如水乳交融。”
脚踏实地,用奋斗践行岗位责任
临时能源中心与新能源中心对接的那段日子让张嗣恩难以忘怀,他用“惊心动魄”四个字来形容。
2018年第一季度,供电系统、燃气系统、水系统都已经对接成功,新大楼的空调也已经调试成功。所有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接下来进行最复杂的系统——老大楼空调系统的对接做好准备。
当时已正值初夏,老大楼病房收治了近千号病人,空调冷热源系统不容有一丝一毫差错。在确定的管线对接前两周,经过不断排摸,张嗣恩却发现:新、老楼楼层高差引起的老楼管道受压骤增,老大楼管道及阀门或有爆管,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情况紧急,张嗣恩第一时间汇报分管领导,即刻组织各方群策群力,出具方案,采取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弥补了风险,规避了危机,保证了接割计划按时开展。
正式割接的日子,气温已直逼30多度。“那天正好是周一,从上午起,整个老大楼就没有空调,医护人员在顶着炎热工作,住院患者在不断投诉,医院仅有的几十个电扇被用于救急中。”下午的院周会上,张嗣恩把情况跟院领导、各位主任和各个病区护士长作了通报。“发言的时候表面上镇定自如,其实早已汗湿衣襟。” 为了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他背负着巨大压力,立下了“3个小时”的军令状。在之后的每一分钟,张嗣恩奋战在高温的第一线,争分夺秒。“认真”二字最可怕。面对这样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想要获得成功,张嗣恩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步步为营,将工作做到极致。
“温度告急!”“风扇告急!”“病人告急!”紧急电话接二连三,络绎不绝。院领导亲临现场关心情况,做好了从南院调用风扇的准备,以及将危重病人搬入新楼的打算。张嗣恩一边安抚大家焦急不安的情绪,一边紧急调配、排除险情。当天凌晨一点,冷气终于送到了老楼。张嗣恩长舒一口气:“这场艰辛的战役终是险胜,我们终是攻克了这道难关。”
以梦为马,用勤奋修炼人生使命
2018年6月,随着本部新大楼的建成并逐步启用,使用近20年的老大楼不仅需要维护,更需要在空间上进行整合——老楼的修缮项目提上日程。地下室配电所是整个老大楼电力供给的中心。由于施工难度大,牵涉范围广,配电所的改造可谓老楼修缮项目的重中之重。
为了确保电路改造的成功实施,张嗣恩带领基建科同事们开展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大到配电所低压柜施工方案的反复讨论,小到停电区域应急拖线板的准备,事无巨细。东楼区域的停电施工同时涉及东区病区、门诊及急诊区域,为了使影响降到最低,大家决定把停电时间放在半夜。并在前期讨论环节做足预案,大到抢救室吊塔用电、急诊门诊用电的补救措施,小到临时照明灯带的吊装位置、临时电箱的电线对通行的影响,充分考虑各个细节。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张嗣恩和同事们也做足了准备:“在重点区域设置工作人员巡查配合,保障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停电当天,基建科全体成员和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坚守现场,保障施工安全。通力合作下,停电总时长超过6小时的改造工作,在急诊保持运营、病房不关闭的情况下最终顺利完成。
回首青春岁月,张嗣恩自言一直在追梦的路上勇往直前。“以后的以后,我也必将和许许多多同样以‘实干’为基石,把‘责任’融入血液的‘东方人’一起,共同见证医院更美好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