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病人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1-11-12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兰历苦寒而成其香,人经锤炼而得其力。在梁丹丹身上始终散发出一种“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信与豁达,同时也是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独有的特质。


       梁丹丹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2001年高分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并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我是土生土长的同济人,2011年,我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工作,算起来,已经有十年了。”


       梁丹丹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心脏外科的专家,拿起手术刀治病救人,并不是留在实验室每天与冰冷的仪器打交道。研究生期间,梁丹丹师从陈义汉院士,在导师的指导下,梁丹丹结缘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一开始想着把技术学好,把事情做好,到思考什么是做研究、为什么要做研究。梁丹丹一路学、一路想,那些在实验室分选后再培养终于活下来的细胞,激发了她对科学探索的执著与热忱。


       “科学,无尽的前沿。”既然爱科学,对未来充满好奇心,梁丹丹决定沿着科学探索的道路走下去。


做研究,一定要保持平常心


       因为对科学的着迷,在普通人眼里单调而枯燥的科学研究,梁丹丹一做就是十余年。她的工作有着日复一日的规律,说起来自嘲有点“枯燥”,进出细胞房,查看细胞状态,换液、转染、显微镜拍照;进动物房,查看小鼠状态;进行心超分析、心脏表型鉴定、组织化学、表达量分析;阅读前沿文献,讨论课题进展,整理数据,撰写文章……这背后,轮流值班检测实验进程的日日夜夜,承载着她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辛苦与不易。


  基础研究这个领域不如临床能够获得更快更多的成就感,当问及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实验室里的原因,梁丹丹坦言:“基础科研也能为人类很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契机。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本来就是一种快乐。”


       梁丹丹提到,在科研中自己最大的感触便是科研竞争看似平常实却残酷。科研中要时时刻刻做好准备,分秒必争。实验室很多课题其实都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如果我们停步不前就会被超越。比如,心肌梗死的机制问题、干预靶点的识别和鉴定问题,课题小组数日赶工,好不容易出了数据,却看到类似的文章刚刚发表,成果丧失了创新价值。而这种竞争性在一些合作课题上同样存在。去年,《先天性心脏病的机制研究》获得了重点实验室立项。其它部分的工作已经完成,最关键的数据(细胞分类的数据、核心分子在心脏中的精准定位和表达情况等)由梁丹丹负责,如果没有突破,可能整个团队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压力大、时间紧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放弃。”梁丹丹无奈地说,“然而,科学无国界,科研本身就是一种与时间赛跑的艺术。”在谈起如何平衡内心的危机意识与科研进程的挫折的话题上,梁丹丹认为,在科研上的每一点进步就像捡石子,有欣喜有收获也有沿途的风景,时见潮起潮落,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东方医院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团队共进退、同发展的这些年,她更加坚定要成为一个不为名利所动,对科学充满信仰的人,哪怕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挫折和平淡,也不改初心。


做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病人的问题


       随着工作的深入,梁丹丹越来越觉得东方医院是崇尚知识和人才的,这里遍地都是充满活力、思维敏捷的临床学者专家们。她感受到,东方非常重视医学科研,为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平台提供最大限度的资源支持和发展空间,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鼓励他们敢于从事高难度的研究和项目。


       梁丹丹说,“搞医学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临床的问题。”


       以重大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为例,多年来,心律失常的防治一直不尽人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相关心律失常干预策略的研究和治疗手段突破。梁丹丹所在的团队针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在心脏病中的研究发现了该分子体系在两种疾病发生机制中的潜在重要作用。作为调控细胞脂质代谢和胞内信号传递的受体,LRP6缺陷使得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形成与偶联缺陷,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在探索该分子与心律失常的研究中,梁丹丹意外发现LRP6在心肌细胞增殖介导的心肌梗死中的作用,为心肌损伤的干预提供了潜在重要的靶点。这两项发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相关疾病干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此外,在应激或者疾病的条件下,心率会出现过慢或者过快的情况,梁丹丹和实验室的同事以此为目标,发现了应激条件下RNA结合蛋白这一重要的分子家族在窦房结自主节律和心率调控中的作用,为疾病中的心率控制和相关心律失常干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靶点。


       梁丹丹说道,“现在看来,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和收缩,每一个细胞的结构就像一本精美生动的画册,科学探索让我们洞悉了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发生的本质。做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生命、回归患者。”


       有些人穷极一生还在理想的天平上摇摆不定,往前踏少了一份勇毅,向后退却又心存不甘,碌碌而生亦碌碌而终。但有些人,一旦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找到前行的方向,就会守正出新。在东方,除了梁丹丹,选择后者的人并不在少数。

微信截图_202207201010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