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院援摩医疗队员黄德兴、黄德康
黄德兴(左)、黄德康(右)
“Je voudrais me présenter , s’il vous plaît. Je m’appelle Huang Dekang, J’aime la photographie, chanter et faire du sport durant mon temps libre.”(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黄德康,我很喜欢摄影拍照,还喜欢唱歌,工作之余,经常锻炼身体。)两年的援摩经历,近四个多月的法语学习,如今,黄德康已经可以熟练地用法语做自我介绍了。再过几天,他就要乘上飞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飞机,与新一批的援摩医疗队员一起开始自己的第二次援摩。
今年57岁黄德康是营养科的一名老员工,在医院工作了30多年。当听说医院要开始新一轮的援摩,黄德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与十年前一样,等待他的仍旧是两年不着家的日子。而与十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哥哥黄德兴也是援摩医疗队里的一员。兄弟俩结伴去援摩,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很快,兄弟俩的一番话让人幡然领悟。
医疗队的驻地摩洛哥塔扎距首都拉巴特约400公里。由于摩洛哥信奉伊斯兰教,塔扎当地的饮食习惯、风俗与上海差别很大。我们平日里餐桌上常见的猪肉等食物在那里几乎是稀有品。黄德康回忆起十年前的那次援摩,他说:“医疗队员们大概有整整半年都没有吃到猪肉。”
作为塔扎省唯一的一家公立医院——塔扎省立医院担负着塔扎五、六十万人口的医疗重任,援摩医生们的辛苦可想而知。于是,黄德康暗暗下定决心:做好一日三餐,让大家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投入工作。他希望自己亲手烹调的“家乡菜”可以减轻队员们的思乡之苦。他努力学习法语,记熟各种肉类、鱼类、蔬菜、水果、调料、日用品及数字、价格的念法,甚至学还会了用法语与卖家讨价还价。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德康结识了一位生活在塔扎的保加利亚人,从他那里找到了猪肉的来源。这可让黄德康乐坏了,队员们终于有猪肉吃了!说起那天队员们见到桌上食物时激动的样子,黄德康开怀一笑,那场景恍如昨日。
第一次去援摩,他是唯一一个被评为中国驻摩洛哥援外优秀队员的非医护人员,而他却说,自己的收获远不止此。在队里的好人缘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抓住”了队员们的胃,更重要的是那份总为他人着想的心。“每次外出回来,他们总是第一个到我的房间来报到。”黄德康有些得意。
黄德兴也是东方的老员工了,再过不了几年便到了退休的年纪。面对医院派下的援摩任务,他毅然挑起了这份重担。被问到为什么去援摩,黄德兴坦言科里年轻医师较多,有的刚结婚,有的孩子才两、三岁,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这也算是年纪大的好处吧。作为一名麻醉医师,黄德兴从业近40年,业务水平过硬是出了名的,不少医生开刀都会点名要求他来做麻醉。而这也是援摩必须具备的条件。
对于繁重的工作黄德兴早有准备,他说:“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语言沟通不好。”他并不避讳自己和年轻队友的差距。“队里大部分是年轻医生,他们英语基础好,学得也快。”早上6点多出门,至少12个小时的法语学习,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黄德兴说每天助教都会督促所有同学把当天教的单词和句子背完才可以回家,考试则是一个一个地考,从1300多个单词中随机抽取30个,除了日常用语,还有身体部位、脉搏等医学专业词汇。即使回到家,黄德兴也总是端着法语课本认真学习,遇到读音问题,就打电话给弟弟黄德康。他对弟弟说:“你一定要把我教会了!”兄弟俩开起玩笑来,俨然回到了学生时代。他俩直说法语老师厉害,上课越听越有精神,说句型像在讲笑话,连背书都是心甘情愿的。经过三个月,法语水平可说是“突飞猛进”。而他们自己花的功夫旁人恐怕很难体会。
3月23日,援摩医疗队的全部10名成员就要远赴塔扎,开始为期两年的援摩。兄弟俩说,踏出国门便把队友当成家人,彼此信任、互相团结。两年,大家都要好好地一块儿回来!(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