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80后”青年科学家,不应在承担压力的年纪选择安逸

发布日期:2020-12-04

——“2015年上半年,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成立后,以双聘形式引进了多位同济大学生命学院和医学院的PI(研究员),第一个签约的就是我。”


眼前这位“80后”科研工作者,瘦高个儿,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背了一个黑色双肩包,外型很低调,眼神却很犀利。从单干做实验,到如今管科研、引人才、做学问,身兼数职的张超形容自己从Worker转变为Organizer:“必须把好方向,善用选人用人机制,做好宏观协调工作。”

探究生命科学的意义

张超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求学求职履历:高中保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度过十年海外生活后毅然放弃哈佛橄榄枝,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抱。他说:“生命医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名中国人应当尽己所能,为国家的发展做一些事情。”
2015年12月入职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张超称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东方大家庭”:“一来我的研究方向要跟内分泌科、神经外科、肿瘤科、泌尿外科等多科室对接,必须选择一家综合类医院;二来,那一年浦东新区干细胞基地刚建起来,刘院长相当重视科研,我非常看好东方医院的发展。最后,作为上海市教委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加盟东方医院更是顺理成章,要做就做最正宗的东方医院的东方学者。”

在国外,张超致力于神经内分泌紊乱疾病的研究。回国后与医生的交流中他发现,神经内分泌器官起源的肿瘤临床危害巨大,就将自己的科研方向做了一定的拓展。前不久,中国发明协会官方网站公布了2020年度“发明创新奖”获奖名单,张超团队的“肿瘤的精准个体化治疗和检测应用”通过层层选拔荣获银奖。“未来我的主要科研方向就是聚焦神经内分泌肿瘤,通过发病机制解析、分子检测技术开发,最终转化到临床,期望能有效治疗甚至治愈该类恶性疾病。”
在张超看来,生命科学研究者的使命就是探索生命科学的规律,把更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产生更大的医疗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而这种“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研究,正是“精准医学”所倡导的。

吸纳优秀人才的加盟

张超2016年起先后担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副主任,采用各种创新机制,将优秀人才吸纳入东方医院。他善于找到不同人群身上的需求和痛点,“医生在科研上有需求,却找不到合适资源,那我就帮他们去找;通过资源整合,促成双方共同去做一件事。”这种宏观把控上的灵敏嗅觉,让他干成了不少事。
为医院各个科室积极拓展对外学术交流,是张超一直在做的事。一方面,海外专家可以依托东方医院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今年东方医院拿到的历史上第一个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Dominik Beck就是我牵头对接的。”另一方面,国内课题组也需要海外高水平科学家的指导,“我协助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医生与海外专家深度对接,泌尿外科的温机灵、黄钢两位医生就先后前往美国圣母大学交流访问一年,并发表了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我建立了一个庞大而详细的专业人才数据库,几乎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生命医学领域的潜在高水平青年学者的素有信息: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方向、发表过哪些论文、可能在什么时候回国、是不是与我们研究方向相互契合,一清二楚,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发出邀请。” 2016年以来,作为连续五届同济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医学生命分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张超主动出击,网罗人才。作为国家第六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张超又将十多位“青千”人才、二十多位“四青”人才招入麾下,他们其中的大部分都以双聘形式留在了东方医院,形成了很好的人才聚集。“其中‘80后’‘教授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最小的正教授出生于八九年,仅有31岁!”

善用创新工作的机制

张超借鉴英国科学家的做法:“他们用1/3的上班时间跟不同领域的学者喝咖啡,看似浪费时间的交流聊天,恰恰可以通过多方反馈纠正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发现新的合作点,利用交叉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形成灵感转化。”

2018年1月,张超的一个大胆建议,令同济大学时任钟校长在短短一周内做决定、拍板子,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当时我意识到,尽管同济大学工科和医学都比较强,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鸿沟,一边急需临床资源,一边稀缺工科技术,只有搭建好桥梁,才能进行切实可行的交流合作。”研究院成立后,东方医院与同济大学物理学院、化学学院、软件学院、材料学院等以学科交叉的形式申请到了很多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并联合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在张超的带动下,青年科学家团队已经成为东方医院有力的支撑。他负责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在任这几年做了两件事:“一是鼓励博士后依托科室出国交流,以东方医院为第一单位发表科研论文;二是机制创新,让博士后以院聘副研究员的身份申请面上项目,促进年轻人的快速成长。”博士后在站期间同时能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这在同济是首创,而在张超这里,已经有了四个成功先例。博士后工作站吸纳了更多优质人才,短短几年内博士后队伍规模从原来的十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60多人,已然成为各个科研团队的中坚力量。

此外,他还积极对接社会资源,为东方医院引进了很多干细胞相关的临床试验项目,“最近刚刚完成临床立项的日本诺贝尔奖高端专家团队关于融合免疫细胞对肿瘤的精准个体化治疗的项目, 就是我引进的。”张超把海外高水平专家团队和东方医院的科室进行了精准对接,为干细胞基地注入了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和技术。

采访结束后,张超用微信发来了一串精确而又闪光的数字:截至今年11月,他总共为东方医院贡献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42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9项,科技部项目53项,直接经费共计3.62亿元——这是张超入职东方医院五年来的累累硕果。“这其中,我自己课题组贡献了1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直接经费1715万。”跟采访时一样,他善于理性归纳,擅长用数字说话,力求做到每一句话都逻辑清晰且精准到位,每一件事都竭尽全力且收获价值。在他看来,“一定不能在应该承担压力的年纪选择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