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我在30多岁的年龄走出舒适区

发布日期:2020-09-11

对医生来说,发现早癌的确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情。“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这是曹佳的老师李兆申院士的话,从事内镜工作十几年,曹佳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被贴上“二胎妈妈”标签的曹佳,毅然选择在30多岁的年龄走出舒适区,从新华医院来到东方医院。虽然压力大了不少,白头发多了很多,“但是工作状态和以前完全不同。”曹佳感慨,自己和上海市东方医院内镜中心一起成长和进步,一年多时间里,内镜中心已经能够开展所有的内镜诊疗技术。并且有着早癌筛查、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狭窄内镜下治疗等特色诊疗。

 

遭遇瓶颈,作出正确选择

2019年,在上海新华医院工作5年后,曹佳遭遇了职业瓶颈。前一年,她有了第二个孩子,当时想过为了家庭,牺牲一些事业,按部就班,“但是转念又想,你30岁的时候就按部就班,那40岁、50岁的时候怎么办呢?”

就在同一年,享誉国际的内镜专家徐美东教授离开中山医院,加入东方医院,接管内镜中心主任。他需要一些优秀的各有特长的内镜医生加入,于是向曹佳抛来了橄榄枝。

1999年,曹佳考上第二军医大学,在该校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2010年毕业后,曹佳留在了当时在国内首屈一指的上海长海医院内镜专科,并开始接触到超声内镜。和普通胃镜不一样,超声内镜下影像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非常抽象,因此更加考验医生的临床思维。2014年,她到日本访学,在3个月内访问了7家医疗机构。她性格外向、好奇心强,问题很多,有什么不懂,就大胆地问,因此成为了日本老师眼里“爱学习爱提问的中国学生。”

经过10多年时间,曹佳已经成长为一名无论是内镜技术,还是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都很突出的内镜医生。但内镜技术的发展很快,“我仍然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要学习的。”这也是她下定决心来东方“创业”的重要原因。

内镜治疗被称为“超级微创”,操作极度精细化。每周二、周三,是科室主任徐美东的手术日,曹佳只要有时间,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到手术室里观摩。“在内镜的操作技术上,短时间进步很大。”曹佳感到,整个团队特别有凝聚力、有朝气、想法一致、能做事。曹佳说,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发现早癌,与窗口期赛跑

今年5月,1个多月的时间里,曹佳在胃镜下发现了3例早期印戒细胞癌,年龄分别是58岁、38岁和39岁,这在早癌圈引起了小轰动。

“内镜下没有发现就不可能诊断,没有诊断就没有治疗。”曹佳的这句话,说出了内镜对于胃肠道早癌筛查的重要性。但是,对内镜医生来说,发现早癌并不容易。在内镜下,进展期的癌症有比较典型的形态,易于识别,早癌却形态各异,发现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在东方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胃肠镜检查出来的癌变,现在有超过一半以上都是早癌。

印戒细胞癌是未分化癌的一种,进展非常快,不到一年时间,就可能从早癌过渡到进展期。因此对于内镜医生来说,这类早癌的发现窗口期很短。曹佳发现的3例早期印戒细胞癌,有两例难度非常大,只有非常仔细的辨认,才能发现差别。“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庆幸,但是也很后怕。其中一位患者还是我们本院的护士,如果漏诊,后果不堪想象。”

内镜检查和CT等其他影像检查不一样,每一位内镜医生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患者,通过操作时的图像做出诊断,而且内镜下的图像是实时动态的,因此对内镜医生的规范化的要求就更高。

对胃的观察想要不留死角,内镜医生需要有一些特殊的手法。显示屏上看起来很大的操作空间,实际上,内镜医生控镜时一个细微的动作就会产生很大的幅度。“在贲门、小弯后壁、球部后壁等不易观察的位置,还需要你一定要有这样的动作,拉到这个位置才能看得到。”曹佳一边示范一边说。

 

带教学生,从规范操作开始

作为内镜中心的副主任,曹佳也有机会更深入参与管理工作,包括支持一些早癌筛查项目,培训全国各地来的进修医生。不仅仅是做一个内镜、发现一个早癌,治疗一个病人,曹佳感到自己的能量,正在扩散到更大的地方。

曹佳常常忍不住和自己带教的学生感慨,现在学习内镜,可能处在一个黄金时期。让曹佳感到欣慰的是,东方医院内镜中心的每一个医生,都有很强的早癌发现意识以及规范的操作能力。来东方医院进修的每一个内镜医生,无论是控镜的稳定性还是发现病灶,曹佳都要求他们从规范操作开始。“一个零起点的内镜医生,到我们中心来进修,只要半年的时间,就能够达到胃肠镜检查的临床要求。这在我们那个年代,完全难以想象。”曹佳感慨。

曹佳以前从来不看微博,也不写微博,受徐美东主任的影响,去年9月,她也开通了微博账号。她的微博写得很长,大多都超过140个字,有科普、临床病例、也有对内镜学科的思考。

曾经,曹佳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可以动手操作治病救人。”随着内镜从辅助检查科室成为微创治疗领域的前沿科室,她意识到,即使选择内科也可以做一些类似外科的操作。最近,曹佳在临床上遇到了三个患者,她把他们写到了微博里。这三个查出癌症的患者,有退休的老人,有聋哑儿子需要照顾的父亲,也有29岁风华正茂的姑娘。“医院是个看尽人间冷暖的地方,每天都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而医生需要强大的内心去面对。病人,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他们的背后还有各种社会角色。”曹佳写道。

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曹佳觉得医生把患者的病治好就行了,医生当得越久,她对医学背后的人文关怀感触越深。“医生真的是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因为我们与人打交道,我们面对的不是机器,甚至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个患者。当你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给他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患者能够从中获益,这种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曹佳说。

(稿件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