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海峰: 医学创新的使命感与成就感是我进步的动力源泉

发布日期:2022-08-13

在本次访谈前,与王海峰医生有过两次云端会面:一次是3月接到采核现场的消息:王海峰和他的队友们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做核酸;另一次是4月人民日报了金海园方舱方舱的抗疫工作,王海峰正是该方舱的领队。时值疫情笼罩,心中充满了冲刺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的崇敬,也为医者仁心而感动,但是因为防护需要,王海峰和伙伴的脸都被防护面屏阻挡,看得并不真切。

疫情结束后的这次访谈,让我们看到了摘下口罩,抗疫工作之外,更全面的王海峰。

 

从医之路的起点

“我高考那年门户网站正兴起,当时我特别崇拜其中一家的创始人,特别‘敢为人先’,所以本来想学计算机。”学医其实并不是王海峰当时的第一想法,但家里人的意见最后起了决定作用:当时家里人身体不太好经常跑医院看病,但是医院并不能给予最好的治疗;几次看病求医的过程也不容易,因此家里人希望他能成为一名解病人之忧的医生。

就这样,父母教导的初心确立了他立志要为病人“解忧”的志向,而初代互联网“偶像”的“创新”和“胆量”也让他在学医道路上不断尝试、勇于探索。

网上有一句医(学)生的戏谑:如果能回到十几年前,一定要改掉当年的“高考志愿”,但在医学中沉浸愈久,王海峰愈不后悔最初的选择:医学同样是创新的“一片天”,特别在深入临床后,他发现每一次创新都源自于需要解决病人的难题,那种成就感与使命感,无可比拟。

“为病人解忧,也要敢拼敢闯”——这是贯穿王海峰求学至工作的信念,也与东方的发展精神不谋而合:“2013年第一次来东方,我感受到了它蓬勃向上的生命力。”3年前,王海峰经老师介绍,正式加入东方。

 

不断创新的初心

这次王海峰在外科学顶级期刊JAMA上发表的原创性、创新性的文章,是一项沉淀数年的研究的成果展示,王海峰作为主要设计、执行人共组织四家医科大学附属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最终提出了应用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在针对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较第一代不可逆电穿孔(IRE)有较好肿瘤控制和较小的功能损害。虽成果喜人,且是世界上首个H-FIRE局部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但王海峰并不敢自诩成绩,他说:“我只确定我不太喜欢干重复的工作,我认定这个学科是和我最初认定方向一样,能不断突破。”他特别强调,创新的灵感每一次都源于深入临床、了解病人。

在前列腺癌的诊疗中,前列腺的穿刺活检是一种普遍常用的诊断方法,但是几年前的传统的穿刺方法由于其技术特点和技术路径的限制,大约1000例里边有1至2个病人会出现严重感染,王海峰介绍说:“其实概率已经很低了,但是总归有几率发生。”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突然接到电话——一个老先生做完穿刺之后因感染休克进了ICU病房,虽然后面医护通力合作救回了老先生,但是他清晰地记得在病房外老先生的老伴儿紧紧抓住他的手,哭的声嘶力竭:“只是做了个诊断的穿刺,怎么命都要没了。”除了老先生的感染、穿刺中的突发情况,传统的穿刺会有漏诊的情况,这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是不利的。技术的缺陷、病人的痛苦促使了技术的更新——到了2015年,王海峰掌握的穿刺活检技术已经很精准了,但他有了新的想法:和打仗需要瞄准狙击敌人一样,现在能瞄准病灶,但治疗技术是不具有选择性的一通“地毯式轰炸”后,癌症细胞没了,但周围的血管和神经组织也失去了功能——要怎么才能不伤害到病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精准打击肿瘤组织呢?当时王海峰看到了国际上一个名为“不可逆电穿孔这个技术”的新的技术,但是该技术也有弊端:会引起剧烈的肌肉抖动,病人在治疗时宛如过筛一样跳动;此外这个技术会造成较多的肿瘤残留,治疗并不彻底;而且这项技术和机器的价格也让他感到无奈,于是他开始了多年的寻找、游说、试验、沉淀,从当时开始关注到今年论文面世,学界、患者终于看到了这项对前列腺癌治疗极为重要的创新技术手段。


挺身而出的自信

今年3月,王海峰与所有身在上海的医务人员一起,接受了疫情的挑战。4月13日,正在参与外派采样任务的王海峰接到通知:作为党员骨干,被派驻到金海园方舱作为医疗领队。时间紧急,困难迎面而来:15日开舱,但是队员前一天才能到位,并且均为医院集团兄弟医院的援沪人员,王海峰对成员并不了解。从开舱到正式运转,王海峰在一项项挑战中迅速摸清工作思路,他与同伴刘浪、王浩一起几度通宵作战,构建了兼具灵活和规范的物资采购、快速处置等制度模式。例如,考虑到即将接收大批阳性病人入舱,为避免大量阳性病人聚集带来的环境的影响和减少大量人群聚集带来的情绪事件,王海峰试着提出可以“前置入舱登记”的方法,管理团队组织运维团队、医疗团队的人员在运输病人入舱的车辆上进行灵活登记……事实证明,在方舱运作过程中,这些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审批和沟通流程,提高收治信息收集率,减少收治等候时间,方舱收治工作“渐入佳境”。

5月25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批92名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出舱,金海园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持续运转40多天,成功收治了近4000名新冠感染者,受到人民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和表扬,王海峰圆满完成任务。


从疫情回归到正常诊疗,看诊、手术、实验占据了每周的大多数时间,王海峰的医学创新之旅仍在路上,他好像总有一种处变不惊的淡定,却也一直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冲劲,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他来说是作为医生的常态,而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他作为学者同样坚持的道路。(陈周可嘉)


简介:

在医学中沉浸愈久,王海峰愈不后悔最初的选择:医学同样是创新的“一片天”,特别在深入临床后,他发现每一次创新都源自于需要解决病人的难题,那种成就感与使命感,无可比拟。


医生照片:图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