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南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华:医者在路上

发布日期:2022-10-14

王华是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内分泌科主任,就在7月底,他受命成为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前往西藏日喀则,担任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卫健委副主任和县人民医院院长。这是他第4次踏上对口支援的道路,而这距离他结束疫情防控特殊治疗点的工作不过两月余,他说,“改变世界很难,但是改变自己很简单”——希望能以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最大价值,拓宽自己生命宽度的方式就是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幸运的背后是付出与实力

因为建科晚,“内分泌”学科在6大内科专业里是个“容易被遗忘的小弟”,但内分泌学科中的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在促进“健康中国”行动中,慢病管理更是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过王华早早认定了这条赛道,已经在内分泌学科耕耘20个年头了。

“我是浦东新区医学行业和东方医院自行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2002年,东方医院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王华有幸作为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刚回国不久的内分泌科主任冯波、走进了东方医院内分泌科这片新天地。

王华总感慨自己的“幸运”——幸运遇到了好老师好平台,幸运遇到了心爱的伴侣和心爱的团队,但这一份份“幸运”不是“躺赢”的结果,而是实力的沉淀。在恩师冯波的支持下,王华作为东方医院内分泌科南院院区主任,积极推进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建设,初步建立了内分泌科慢病管理综合平台,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致力于依托互联网数据共享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大数据下慢性病智慧医疗管理。

除了注重提升业务水平、敢于创新发表多篇论文,说到王华,更多人的印象是:“王医生再次去支援了。”——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扶贫工作,王华曾先后参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江西井冈山吉安、大理州云龙县对口支援工作,并因为支援的经历,与家人一起资助了云龙县诺邓镇中心小学和长新中学的贫困学子。

 

三次援滇:医疗帮扶任重道远

从2010年3月开始,为了响应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推动沪滇协作、医疗帮扶的工作,上海市东方医院陆续与云南省大姚县、漾濞县和云龙县的医院结成帮扶对子,每年都派出十几名医疗专家,同时无偿接收各帮扶医院的业务技术骨干到上海市进修学习,有效提高各对口医院医疗水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也因为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和鼓励,2013年王华就报名去了云南楚雄的大姚县。

十年前的云南,尤其是更为落后的村镇地区的居民对糖尿病的认识十分有限。“我当时印象非常深,有一个老太拄着拐杖慢慢走向义诊桌前,但是隔很远我们都能闻到那种肌肉腐烂的刺鼻味道。”王华提到。原来老人家上山砍柴弄伤脚,伤口一直治不好,才想到让“来自上海的专家给瞧瞧”。对糖尿病足,当时情况下王华能做的只有清创,但是老太的病足不是一次清创可以根治的。为了打消老太太的顾虑,王华反复解释和宽慰,老人家终于答应去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血糖管理后,老太太的血糖得到的控制,左足经过清创与换药也慢慢好起来了。

这本来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王华本来并没有放心上,直到有一天老太太再次造访,带了一个装满土鸡蛋的红布包裹,王华推辞再三也拒绝不了。望着桌上的红布包裹,王华意识到:在偏远地区其实慢性病的科普和治疗的工作非常的重要,虽然或许他很难治愈一位糖尿病患者,但仍可以拼尽所能,为这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长度,成为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减速带,他可以多多地把自己有关慢病管理的经验推广到这些地方来……

这种想法是支撑着王华多次奔走在支援前线的信念,在2018年、2019年期间再次奔赴云南和江西吉安进行支援,并于今年7月底,受命前往西藏日喀则进行为期3年的援藏行动。

 

启程西藏:三年的约定

说到西藏,“偏远”“神秘”“贫困”……有许多刻板印象,但王华却不这么认为。历来党中央都对西藏工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西藏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西藏,有着全中国的牵挂;而西藏各地市的大街上以各兄弟省份命名的道路,也记录着全国各地的支援的情谊。在中国上千个县城中,位于西藏的江孜并不起眼,不过在江孜新城区中有一条“上海路”,江孜县人民医院坐列其中,这里就是王华将要服务三年的地方。

作为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前往西藏日喀则,王华目前任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卫健委副主任和县中心医院院长。受疫情影响,王华来到西藏后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疫情防控上,“我这段时间主要工作就是在县防疫指挥中心里进行防疫政策的制定,有时需要亲自上路探查情况。”为了疫情防控需要、环保评估和社会影响等综合考虑,王华不可避免的需要与同伴不畏路途遥远、跋山涉水去实地探查方舱的选址。不过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的坚固屏障逐步筑牢,复工复产也在稳步进行。在本次线上访谈开始前1小时,王华刚刚参加完医院的复工动员大会。

他为什么要来参加长达3年的支援?他很认真地说:“我想为落实国家对于慢病下基层的指导贡献一份力。”慢病管理是健康中国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慢病防治的第一线守护者,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慢病管理的基本保障。但在偏远地区受限于医疗服务能力和设备水平、尚未成型的协作模式等,慢病管理存在一定困难;而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慢病人群的管理也迎来新挑战。此外,王华也告诉我们:光靠“有病了治病”这种模式来满足所有人的医疗需求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要把预防和教育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不过考虑到西藏地区的特殊性,这些设想的难度又是成倍的增加。“不着急,三年的时间,我对这里有信心,我对自己有信心。”王华乐呵呵的说:“届时欢迎你们有机会来看看更加美好的江孜!”(陈周可嘉)


人物简介:

7 月底,王华受命成为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前往西藏日喀则,这是他第 4 次踏上对口支援的道路,他说,“改变世界很难,但是改变自己很简单”——希望能以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最大价值,而他拓宽自己生命宽度的方式就是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医生照片:

王华-改.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