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消化内科主任曾欣:科技赋能、教育传承都应服务临床

发布日期:2023-01-10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人才、上海市卫健委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个人三等功……”还未罗列完整的履历已足够闪光,本期的东方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优秀背后的努力和她始终坚持“把病人放第一位”的初心——是医者、是科研人、也是师者,她是北院消化内科主任,曾欣。


“我的好奇心不是‘三分钟热度’”

紧凑的时间里,话题被不断展开和延伸,反映出她从医23年里,在肝病诊治和超声内镜诊疗等领域的卓越表现和藏在越来越多的荣誉与奖章背后的专注和坚持,“我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是曾欣给自己的评价,“但我更有专注力。”一旦确立目标,她必然会全力以赴、坚定地做到最好,这样的执拗贯穿在曾欣每一次选择当中。

因为受医生母亲的影响,渴望未来能用自己的能力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她选择了第二军医大学7年制本硕连读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踏上了从医的道路。

因为在临床实习中明确自己“想接触更多类型的疾病和各种人打交道”的期盼,接到导师谢渭芬的橄榄枝,所以她放弃了学习多年的内分泌学科,选择在消化内科的深耕。

因为发现自己缺少系统的科研训练,无法更好地解答病人和学生有关疾病的问题,她选择临床一线工作的同时攻读在职博士,与时间竞速赛跑、攀爬科技高峰。

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前提,但只有坚持才能最终实现目标。曾欣也有过彷徨:读博做实验时,起初连续3个月她的研究没有得到任何预想的结果——“是设想错了还是方法错了?”曾欣没有放弃,在确认了最初的设想无误后,她连续数周日夜翻阅文献,不断和实验室的老师、师兄弟姐妹请教讨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证实了最初的设想。两年多的时间,曾欣顺利完成博士课题,成果也发表在消化权威期刊《Hepatology》上,并随后首次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科研创新应该服务于临床”

当临床工作推进和基础科研的深入同步发生时,曾欣再次发现:很多疾病的诊治是靠经验和直觉的,但经验是模糊的、会有偏差;同时,很多时候基础研究又需要临床的支撑。人民健康需求问题是当下医学研究的主战场。从临床走来的曾欣认为:“临床工作是我作为医生的立身之本……而科研工作应该要帮助我们认识疾病,对临床有促进作用。”——科研应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深入研究、努力突破,最终再回馈到临床进行验证和优化。

曾欣也一直将这种理念贯穿于自身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肝病诊疗是曾欣前东家的特色,这也是她所擅长的部分;此外,病人各类不同临床表现与需求,更是坚定了她解决临床问题的想法,给她的研究带来了动力。

在临床中,曾欣就曾经发现,肝病病人会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甚至昏迷的情况,而隐匿性肝性脑病的患者因为还没真正表现出明显症状,并不能及时引起病人和家属的注意,但是他受到疾病的影响,病人无法控制自身、反应速度较慢。如果能提前找到这部分患者及早进行药物干预,防止发生进展到肝性脑病,同时也能提醒家庭多加关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减少车祸等惨剧。曾欣回忆道:国外当时对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但是一直沿用国外的诊断标准其实并不适合中国人,比如使用斯特鲁普测试在中国肝硬化患者中诊断隐匿性肝性脑病的特异性就很差。

因此,曾欣和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国内近20个中心建立了800多名患者的肝硬化队列,反复比较和验证国内外现有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构建了多种诊断策略。由于国内大多数中心对于这些诊断方法都没有使用的经验,那段时间团队成员反复奔波在各地现场指导开展相关工作,最频繁的时候,3个月内出差了40多天。最终,通过反复验证,曾欣建立了斯特鲁普测试联合部分传统纸笔测试的新方法,省时、准确地对隐匿性肝性脑病做出判断。

如今,曾欣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基金4项,主编、副主编专著及科普书2部,发表SCI收录论著40余篇,脱离临床问题的科研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我心中病人始终是放在第一位”曾欣说,科研不仅看论文,更要看科研成果的价值——看这项医学科研成果真正给患者带来什么获益,为社会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创造什么效益。


“手把手的带教是传承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4年前,曾欣已有擅长的诊疗方向,深入的临床研究和成体系的人才培养,已经取得的成就让她在原有平台上已步入了平稳状态,但她却因为不想“一眼能看到20年后的自己”,再次迎接了新的挑战——结合个人发展预期、接受导师建议,四年前,曾欣来到了东方,开始全新的平台。

当时东方的消化内科人才梯队、病床数量、专业方向、科研项目都亟待发展,曾欣一到科室,除了为临床工作与科研树立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她更花了大量心血在学科的教学上:“我觉得传承很重要,对东方而言更是如此,医院发展迅速,更需要着力培养临床、科研相结合的高水平医学科研人才梯队。”从曾欣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不管读书还是工作,良师对她来说至关重要,他们拥有纯粹的医德,对知识如饥似渴,还有军人的奉献精神——这些品质直至今日,仍然驻扎在她的心中,时刻铭记:“我十分感谢我的老师,我也希望把这种影响传递给我的学生和我科室的年轻医务人员。”

曾欣认为手把手的带教本身就是传承很重要的一种方式,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传帮带的老师需要至少做好至少三个方面的传承——首先,人品要过关,心甘情愿帮助和指点学生,军人出身的曾欣尤其看重“奉献精神”,在最关键的时候能够站得出来,能够挺身而出;第二,要有过关的技术,这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和操作的技术难度,要持续学习引领学科发展;第三,分享经验,包括对于疾病认知的理念、思维的培养,后者更是重要,这样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才能有思路及时准确地解决病人的痛苦。

当然,曾欣也明白有丰厚基础、力量强大的消化内科建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批人和几代人多年的努力的心血。东方和消化内科年轻有朝气,但更需要沉下心进行沉淀,凝聚努力、持续建设。“我们这一批人还在努力的过程当中,多年后的东方消化,未来可期!”(陈周可嘉)


人物照片:

0c52c4d75e8ce9bfaf42b75003b989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