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飞龙课题组联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Joerg Herrmann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mediated metabolism is dispensable for the classical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的研究论文,推翻了以往的观点:他们发现MPC介导的代谢通路对于M1型巨噬细胞的激活并无显著影响,而数十年来被代谢领域广泛使用的MPC抑制剂UK5099存在脱靶效应,揭示了经典激活巨噬细胞的代谢适应性。
这场破旧立新的科研探索背后,是一支极年轻的团队——80后的导师王飞龙和95后的博士生冉林玉和赵佩、80后王国胜和孙家兴等人。
三次投稿,攀登的路上需要热爱与定力
今年4月5日,王飞龙接到了Nature Metabolism编辑部的录用通知。这在他的预料之中——他为团队的付出终有回报感到欣喜,更有一种终于落定的踏实感——
尘埃落定的背后,是王飞龙和团队稳扎稳打近2年的前期准备、兢兢业业1年半的全力攻关、争分夺秒的半年数据补充与在疫情影响中沉下心不断精益求精的全年完善,也是面对拒稿后的不退缩和长达60页的反复沟通。终于,第三稿发出,这项研究成果也得以发表。
顺利完成一项重大发明对研究人的素养有很多要求:深耕专业、缜密思维、批判创新……但定力与热爱更是不可或缺,王飞龙不骄不躁、心无旁骛沉心研究,身体力行坚守着儿时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这也是他的课题组里其他年轻研究员的共同特质。
“科研的奇妙之处在于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发现又因这项研究的完成遇到了更多的问题。”王飞龙介绍,当时,他即将完成在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博士后的研究,新疑问却接踵而来:线粒体丙酮酸转运体(mpc)介导的代谢通路对于经典激活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马上要回国,我亟需一个好团队、好平台能推动下一步的研究。”已在着手回国事宜王飞龙找到了东方,东方和梅奥的联系十分紧密,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是东方的“双聘”教授,加上“科研条件不错”,王飞龙试着投出了他的简历。
双向吸引,伯乐与千里马的相遇
王飞龙第一时间与我院呼吸科主任李强教授见上了面。“李强教授很和蔼、非常具有亲和力,但同时也很有原则、很有规划。”在这次快速的会面中,李强和王飞龙对于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其实手里同时拿着其他单位的邀请的王飞龙对当时是否加入东方抱有犹豫,但几次联系下来,他的天平渐渐倾斜——长远的学科发展,明确的建设目标,相契合的思维交流,让王飞龙下定了决心。
为了让团队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早在王飞龙加入团队前,李强已积极和医院争取建立属于科室的实验室,为团队争取更好的科研硬件设备和条件。“之前医院的实验室主要供专职科研人员使用的,并没有临床科室设有实验室,李主任很支持我科研上的工作,我加入之后,他不断奔走为我安置实验区域。”
互相成就,搭好临床和科研间的桥梁
“虽然我目前工作的重心在科研,是科室PI,但我也是科室医生,李强主任要求临床与科研的团队紧密联系、相互学习。”王飞龙提到,先前没有受过较好技术研究训练的医生鼓励来实验室学习,而科研团队的临床研究也经常得到临床医生的指点、帮助。
早已在呼吸领域深耕多年的李强,并不吝啬分享自己的资源,他亲力亲为招纳研究生,他为团队成员搭建桥梁,帮助年轻人加入学术团体接触更丰富的资源,提升能力;他对团队成员提出:“只要正当、合规,你们可以安心使用科研经费开展深入研究。”他提到:“我对科研与临床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大胆放手、做好护航,给年轻人沃土,也给他们展翅的天空。”
临床科室做科研一个逃不掉的问题就是待遇问题,年轻的科研人员加入新团队后往往有较长的蛰伏期等待科研产出,但是实验要做,饭也要吃——“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时间和耐心,至于待遇问题相信团队会予充分考虑!”王飞龙笑着说:除了医院方面的补助,团队“在绩效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会适当给予科研工作一定补充。”虽然并不多,但是对科研工作人员而言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顾之忧。
“这篇文章的倒数第三个署名才是李主任,”王飞龙特别指出发表文章中的细节,虽然时时在指导与帮助,“不需要给我署名”却是李强多次在科室会议中对团队人员的叮嘱,团队里年轻人多,他希望团队年轻人的付出都有回报,大家也都受益良多。
相对宽松的环境、重视科研的氛围,也让王飞龙不悔5年前来到东方的选择,“另一个我很佩服他(李强主任)的原因是他不是一个急于看到结果的人,对科室有非常长远的规划,从来没有催过我们要产出什么东西,相反他总是安慰我们不要太着急。”王飞龙说。“如果科室不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往前猛冲,这反而不利于长远的发展。”五年前李强这样宽慰王飞龙,如今王飞龙也这样提醒团队的年轻人:“除了这次的成果,我们沿着结论继续出发,新的探索也有了新的结果。而实验室近20个学生还有许多在进行的课题,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一支又一支的创新科研队伍,正在东方不断收获成长、实现突破。如何在临床和科研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更好地推进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医院需要直面的“必考题”。
如王飞龙和李强这样的故事,我们喜闻乐见,也希望能遇到更多。(陈周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