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季斌: 做同事的“家人”,做患者的“守门人”

发布日期:2023-09-18

从医院门诊大厅径直向前走到头便是季斌的办公室。这间正对门诊大厅、几乎是全院最吵的办公室,季斌却觉得“十分合适”。“因为一开门就能看到医院门诊的全貌,可以及时响应、处置。”说话间,他打开门环顾着眼前正在发生的事。

从临床医生到医技人员再到现如今的北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在不同医疗条线都轮转过的他更加懂得如何“服务临床,服务患者”,与此同时,这也是季斌一直坚守的工作理念。

“把医院当家,把同事当家人”

季斌将门办工作总结为两大类职能,即服务内部与服务外部。而在向内服务上,他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把医院当成自己家,同事就是我的家人。”

大上海保卫战时,刚刚参与门诊工作1年多的季斌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接手急诊改造的紧急任务。“疫情期间,对急诊的分流、收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老院区,北院急诊亟待改造,并且需要快速规范流程。”季斌回忆起当时场景,仍然有一种“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在医院的支持下,季斌迅速完善“三区两通道”,并严格划分功能区,设计了严谨的收治动线,以保障收治效率,更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

让季斌印象深刻的是在急诊的第一次早交班,等待解决的问题“扑面而来”。在他的提前动员下,急诊护士长快速罗列了12项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全上海物资都短缺,我就要求护士长按照优先级逐项列出,我们逐个解决。”早交班后,季斌的电话一直处于拨打状态,对照清单逐项与医院其他部门沟通。“当时很多部门都在采样点上,但是大家都很支持。”急诊缺少3M的N95口罩,优先供应!部分调配到急诊会诊的医生跟不上节奏等问题,优化人员搭配!一上午,季斌第一时间解决了其中的8项,而部分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他也仔细与医护们讲明解决进度,让大家安心。

“当时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战役。急诊的许多医护人员处于非常紧绷的工作状态。”一方面是长时间的高负荷闭环工作,一方面是对家人的牵挂和担忧,季斌在来到急诊的第一天,除了快速解决问题,更是与大家充分保证,他会“时刻与大家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他担起了医院管理部门与一线医务人员之前的“沟通桥梁”,不断反应急诊的难点与需求,与急诊医护们一起同生活、同工作、同接诊,给予他们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活有点苦,那就加点甜吧。”细心的季斌关注到大家情绪的不断波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阶段,努力通过各方协调,为急诊区的医护们申请到了一人一瓶可乐,让他们在艰难的工作中有了一丝“快乐”的加持。这个暖心的细节,被急诊医护人员一直记到现在。

“一两包子,两条腿,三杯咖啡,四处走”

曾经有对行政工作的刻板印象——一杯茶,一张报,一坐就是一整天。但季斌却笑着说自己的工作是“一两包子,两条腿,三杯咖啡,四处走。”

“季主任,你又去买包子了。”这是保安经常调侃季斌的话。“他们常说我提着2个包子就当午饭了,我有时候还要把包子‘藏’起来,不让他们看到。”因为“工作狂”的属性,让季斌常常忘记“饭点”,每次都用“一两包子”来应付午饭。说着,季斌又去冲了他今天的第二杯速溶咖啡。“我需要用咖啡让自己的脑子清醒。”在季斌眼里,喝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神!“家里人常常埋怨我,老喝咖啡把胃都喝坏了。”他笑着说:“没办法,习惯了!”

办公室外,门诊大厅又传来阵阵吵闹,季斌下意识打开门观察外界环境。好在,只是两个就诊患者的询问声大了些。如何减少不必要的问询,也是季斌在门诊工作中不断考虑的问题。对大多数来院就诊的患者或家属来说,医院标识是最直接的“引导员”,却也是经常需要动态调整、与时俱进的细致活。“此前,许多来院体检的人反馈总是找不到体检中心,即便有引导标识,但询问量仍在增加。”季斌发动科里人,让大家扮演患者,看看到底贴在哪能一眼看见,经过几轮体验、讨论,体检中心新的标识位置确定下来了,果然,此后相关的询问少了许多。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放射科,登记台上“可以扫描报告单上的二维码自行获取电子胶片”的标牌提示常被患者忽视,放射科也因此收到了投诉信。季斌观察到这一点后,便将标牌内容提炼出几个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患者看着一目了然,满意度自然就高了。”季斌说。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从事门办工作就是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季斌把自己当成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与他们“感同身受”。

北院门诊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区域狭小且设施相对较旧,在门诊的每一天,季斌似乎都一直奔波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医院总机“瘫痪”的遗留问题、门诊大厅“冬冷夏热”的空调问题、门诊科室搬迁的标识更新……有过不耐烦吗?他笑着说,也有过,后来想想,医院门诊的人流量摆在这,没有动态问题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在他心里,他始终相信,门诊不仅是医院的“门面担当”,更是彰显医院温度的第一道关卡,而如何在门诊处做到“让患者信赖、满意”是他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近期季斌与信息管理办公室联合做了一个“大项目”——借助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使“门急诊危急值”形成“闭环”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检验科的系统设备对患者的“非常规数值”进行报警,检验科医护检查后通过系统分发短信给患者端和医生端,医生可通过“医生工作站”写下医嘱,方便患者就诊。同时,为防止医生遗漏短信内容,检验科医护也会以电联方式告知主诊医生患者情况,进而形成“闭环”。目前该项目已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反馈。项目工程量很大,季斌却非常有干劲:“这对患者来说太有意义了!”原来,项目落地,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结果,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本人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检验科提醒,电联追踪的方式也进一步防止错漏!“往严重点说,这是生死间的‘分秒必争’‘绝不错过’呀!”。季斌兴奋的搓着手说:“这根‘硬骨头’我们啃下来了!”

80后的季斌,在医院管理人员中,已从“新生代”迈入“中生代”,但他仍然时时保有创新的热情、不断思考的习惯,他笑称自己是与门诊工作共同经历全新的“创业时代”,他说:“我们期盼临床科室能与门办一起,共同把医院门诊经营好。”(张宁)

季斌.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