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危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贺亚楠: 用真心与专业铸就“上海好护士”

发布日期:2023-10-10

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这天,贺亚楠获得一份特殊的礼物——“上海好护士”称号。谈到获奖,她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岗位上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语气平和,态度温柔。但当问起她心目中的“好护士”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时,她却分条列点,条理清晰。

“一袭白衣,一生信仰;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好护士’的第一点就是要做好岗位职责,也就是本职。”她说:“本职最重要的还是服务好患者。”

某个除夕前夕,贺亚楠在值夜班,一位32岁的小伙子由急诊送到呼吸危重症监护室,“他看起来体格健壮,但表情痛苦,呼吸急促,怀疑重症病毒性肺炎。”贺亚楠描述。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和死亡率较高的患者,她临危不乱,紧急将患者安排至已提前做好预案的负压病房、单间隔离并加强呼吸道防护。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作为护士长,贺亚楠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快速安置患者,配合医生处理。经过胸部CT和一系列检查后,患者被确诊为重症病毒性肺炎伴有急性呼吸衰竭。

“叮叮、叮叮……”报警铃突然响起,贺亚楠迅速穿上隔离衣进入隔离间,看到患者呼吸急促、剧烈咳嗽,呼吸机报警呼吸频率快、气道压高。她快速将患者的口插管固定器调整到最舒适的位置,然后注视着他说:“别怕,我们都在。”一句简短的话语却给了患者巨大的安全感。“21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脱离险境,转危为安。出院时,他眼含热泪却无言,但我们都懂。”贺亚楠认为,这是守护的价值,是护理的价值,也是重症监护室护士的价值。

为什么成为一名护士?她说,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很有获得感的工作。其次,她认为“白衣天使”这四个字是很有分量的,这不仅是职业理想,也是信仰。“每年的512护士节这天,我总会在朋友圈发一句话:一袭白衣,一生信仰;此生尽兴,赤诚善良。”说到此处,她声音微微颤抖,眼眶湿润。

人们常说,监护室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守护,是抓住光亮的最后一丝希望。而“重症监护”听起来更显沉重,“我很喜欢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贺亚楠在重症监护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重症监护室中那些没办法自主表达不适的患者,贺亚楠已经可以做到“秒懂”。她说:“在判断患者为什么心率快、氧饱和低等问题时,其实是抽丝剥茧的过程,这会让我们更能辩证看待问题。”这是高年资护士的敏锐度,也是她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她坚定地说“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护士,我很自豪!”

“身先士卒很重要,先人后己也很重要。”

她不仅是护理者,也是管理者。从护士成长为护士长的周期是很长的,但贺亚楠却只用了两年半,当时28岁的她,成为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之一。两年半是什么概念?是她用了别人四分之一的时间成为了“别人”,但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融入这个集体。

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是否有遇到困难?“有”她快速抢答:“而且困难还挺多!”角色的转变和跨专科的调动让她在成为护士长的初期产生了较大的“挫败感”。

“最大的问题来源于团队对你信任感的建立。”2016年,贺亚楠来到了重症监护室担任护士长,“那时科室是新的,团队是新的,我也是新的。”

从特需病房转到重症监护室的她,将第一拳打在了“探视制度”上。据了解,原来重症监护室的探视时间是下午三点半,而在这期间就会存在一些问题:护理人员少,接待患者家属的人力不足;探视时间是工作时间,在职家属探视需要请假等。她通过前期的思考、调研和文献查阅等,将探视时间改为中午。“一方面,医护的人力充足,便于接待和解答家属疑问;另一方面,部分家属可以利用午休时间来看望患者。”她解释道。

当她将新的“探视制度”发在工作群里时,反对的声音“扑面而来”。她没有让情绪主导,而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并在群里一一解答大家的疑问和顾虑,也在线下与大家进行深层次沟通。实践证明,新的“探视制度”是可行的,试行后得到了医护和家属的一致好评。“改革都是有阻力的。”她笑着说。自此之后,团队的信任度和凝聚力大大提高。

疫情期间,贺亚楠“临危受命”,被抽调支援方舱。“准备时间非常短。”作为副领队,贺亚楠第一批到达方舱,问题随之而来——深秋,没有被子。“基础生活物资无法保障,队员们的心情和工作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没有办公桌椅,她就打开电脑,趴在光板床上开始紧急调被子,“每调来一批被子,我就会立即通知大家去取。”

“你看,副领队还啥都没有呢,我们也不急。”领取用品的队员们路过贺亚楠空空如也的房间,看到她躬身工作的背影,与队友边走边说。她,什么都没做,却什么都做了。她用真心换真心,让这支临时组建的团队在之后的工作中团结奋进、屡获佳绩。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信任。”她说:“你付出的真心,不用讲,大家都会感受得到。”她总是心疼团队的兄弟姐妹们,而兄弟姐妹们又何尝不心疼她呢?“我加班晚归时,他们总会给我带一份夜宵。”这些暖心的小举动都被贺亚楠收藏在心里。

“当有想法去做时,其实就差不多成了。”

在临床上有着丰富经验的贺亚楠在2021年迈出了新的一步——读博。护理还要读博?面对常规观念的质疑,她有着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护理专业的发展不只有临床护理,它还有护理科研、护理教育等各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要有人去做。”她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科研是为了让我们更有理有据的护理患者。”她说:“医疗在进步发展的同时,护理也要及时跟进和推动。”

贺亚楠始终保持着对护理创新的敏锐度,与团队一起研发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十余项,以第一负责人承担江西省、上海市等多个项目。她认为团队氛围很重要,“当你身边有人开始申请专利时,你会觉得我和她能力差不多,我也能行。”贺亚楠会在团队业务学习时,讲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和引导大家,并把最终选择权交给团队个人。她说:“当你有想法去做时,其实就差不多成了。”

最近,贺亚楠团队将“俯卧位通气”进行了改良,创新了“翻身衣”,并运用到了临床中。“翻身衣”的创新不仅可以减少用物、节约该项操作的时间成本,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拔管风险、保护患者隐私。

善于思考的她不仅在实践上创新专利,也在学术上有所收获。今年8月,贺亚楠作为副主编参与编撰的《护理创新能力培养》正式出版。她从事护理研究十三年、从事临床护理十年、从事临床教学七年,发表文章十余篇、SCI两篇、担任学术任职三项、副主编专著一部……

做这么多,累吗?“有时候会。”她说:“但很多事情是我愿意做的,我也觉得是我应该做的。”她总是充满正能量。85后的贺亚楠,在护理团队里已经属于中流砥柱,在管理队伍中却仍是年轻力量,她的成长,为年轻的东方护理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书写了更多新的可能。未来可期,她在临床护理的创新发明上、在护理专业的探索研究上,从未停下脚步。(张宁)

 

贺亚楠—形象照.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