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医学生的老师,首先自己要做好医生。”这是徐斐带教多年的心得体会。今年,是徐斐从事临床医生的第25年,也是她临床带教的第20年。或许是家庭氛围使然,出生于教学世家的徐斐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梦想,准确来说是医学教师。幸运的是,医生这一职业同时完成了她的两个梦想。正是因为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让她在临床和医学教育的工作中认真投入了20余年。
立足岗位,坚守医者仁心
2000年,刚结束轮转的徐斐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东方,“那时即墨路门急诊楼刚建成,我和医院算是一起成长起来的。”她笑着说:“但医院成长的远比我快多了。”徐斐见证着医院发展的每个历程,而医院也见证着她在求医路上的每一次成长。
“我刚做完大手术,身体虚的很,你一个小医生,凭什么听你的?”老张是徐斐正式成为住院医师后接手的第一位患者,对检查结果有轻微大便隐血症状就被眼前的“小医生”告知去做胃肠镜,他很不服气。“虽然症状轻,但还是要排除其他病因的存在。”她一遍遍的给老张“洗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一周的沟通后,老张最终同意做胃肠镜。
胃癌晚期!检查结果上的四个大字让老张“破防”,他拿着结果找到徐斐,“徐医生,您看我接下来怎么办?”此时,老张对眼前这个“小医生”充满了信任。经过手术治疗,老张成功挽回了生命。
这件事在徐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细心”的种子。发现、劝解、治疗,对患者,她总是非常有耐心,即便需要跟患者“耗”,她也觉得“这很值得!”
“在徐医生这里看病,我放心!”年过八旬的老张笑呵呵地说。徐斐在医院工作了26年,老张就来医院看诊了26年。“他胃癌手术好了后还在我们医院陆续发现了结肠肿瘤、胆管结石等问题,都在我们医院治好了。”徐斐说。
徐斐的“细心”不仅体现在临床工作上,也体现在临床教学上,而在教学上的她,更是多了一份“师心”,一颗“严师”的心。
因材施教,精研教学课堂
“严”不仅是她对学生的要求,对自己,她也有着高标准。“现在的医学带教和以往是有差距的。”这是带教过程中困扰徐斐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时间问题,医学生很难在短时间让自己进入到“医生”的角色。
为让医学生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徐斐要求学生在跟她学习期间,需从头到尾接管两至三位患者,也就是从收治患者、开医嘱到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徐斐的学生要独立完成该患者的所有医治。
“上手快”是在大内科轮转过的医学生发自肺腑的评价。实践不在多,在精。对医学知识的教授也是如此。徐斐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临床情境教学”相结合,将医学知识与临床情景融合,让医学生能听得进去、学得深刻,进而“炼成”了她精彩的医学课堂。
她将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病例编写成教学案例,包括PBL案例和CBL案例,并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再现”给学生,这些案例中不仅有知识,更多的是医学中复杂的人性和选择。“如何面对突发的临床问题?如何处理医患矛盾?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徐斐将其总结为:临床思维。在她眼里,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知识本身,还需要教授很多知识以外的东西,而临床思维的锻炼则可帮助医学生在临床中更好的应对突发问题。
正是因为她对教学课堂的“用心”让她在2013年至2020年中多次获得同济大学医学院PBL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她教会学生要成为一位好医生不仅要有强大的内心,还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新治学,优育内科人才
有了比赛经验的加持,徐斐更加明白,将临床与教学相融合才能培养出更优质的医学人才,而后,她在教学中一直奉行着“把对疾病的学习转变为对病人的学习”。她致力于教学改革,尤其是临床教学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临床教学改革?徐斐认为,说是改革,其实更多的是要转变教学模式,“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疾病是会变化的。”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让医学生掌握处理疾病问题能力,也是让他们能够掌握解决“人”的问题的能力。“教学改革一定是要真的对临床有意义的才可以。”徐斐说。
作为大内科的教秘,她的“改革”首先从刚进医院的医学生开始。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她以“导”为主,让学生能够熟悉患者就医全过程;而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以“教”为主,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并应用各项临床技能。
临床带教,培育新一代医师,责任重大。她努力把学生从书本上带到临床上,“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这是在采访中,徐斐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在她看来,医生和教师不仅是工作,更是她想要做的事。
目前,徐斐正在筹备由她主编的《案例化教学临床教学案例集》一书。她兴致勃勃地说:“这本书我和团队已经编撰两年了,预计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发布出版。”作为医生,她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患者;作为教师,她与学生亦师亦友,她用行动讲述着“医”“师”路上的双向奔赴。(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