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护理部主任俞海萍: 在护理专业上“寻宝藏”,在护理管理上“守温度”

发布日期:2024-04-26

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科护士长、南院护理部主任,俞海萍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着她对护理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与东方相遇的二十年,她不断鞭策自己、提升自己,并在护理专业上寻找“下一个突破点”攻克它,也是在与东方相遇的第二十年,她让护理管理“持续升温”,在南院床位收治率达100%时带领团队将病房患者投诉率降低至基本为0

“试一试,总归是没错的”

“我来东方真的是缘分!”2004年,刚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护理学毕业的俞海萍和身边同学一样,在就业意向书上填报了两家医院——实习过的仁济医院和东方。“那时候我并不了解东方。”俞海萍回忆:“只是每次上学都会路过,很熟悉。”误打误撞间,她进入了东方,也从“熟悉”变为了“熟人”。

“相较于其他同学,在东方,我获得了更多锻炼、挑战和机会。”胸外监护室护士、中心监护室总带教、CCU第一任护士长……哪个岗位需要她,她就去哪里,“试一试,总归是没错的。”她时常这样激励自己。

从监护室护士到CCU护士长,俞海萍职业生涯的前半段都在与临床、疾病“打交道”。在监护室工作久了会对疾病麻木吗?“其实不会。”俞海萍说。监护室通常是患者年龄“两极分化”最明显的地方,看着高龄患者从“坏”变“好”时,她会认为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而这样圆满的结局并不会一直存在,她也遇到过在监护室住了两三年的“小患者”因病情恶化而离世的情况。“一个人生病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的事。”在监护室工作的她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此后,她不断精进仪器操作技能、细化护理规章制度、发明简化临床操作的专利……“试一试”让她不断开拓“新技能”,也让她在探索的路上收获了许多“惊喜”——创建医院CCU护理团队、带领团队高质量服务患者近万次、首创国内非平卧CVP测量技术……

擅长在专业上“下功夫”的她,私下也有着自己的爱好——英文。她将爱好变为“专业”,“当时医院组织了一场英文讲课比赛,我们科没有人报名,我就想去试一试。”虽然是“试一试”,但她心里还是有所期待的。她凭借着自己的“专业”在比赛中成功获得一等奖,同时也被当时的特诊部主任“发现”。“我们科缺一位护士长,你要不要来试一试?”特诊部主任向俞海萍抛出橄榄枝。

“组建一支‘最好的’跨文化护理团队”

2011年,俞海萍被调任为特诊部护士长。“这里的患者大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俞海萍说。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元的文化让她意识到“跨文化护理”的重要性。

病区走廊间传出阵阵“惨叫”,原来是一名外籍患者因打针而产生了应激反应。“正常我们打针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俞海萍说:“但很多外籍患者对痛的耐受度很低。”起初俞海萍也不能理解,但有着“刨根问底”精神的她还是通过阅读文献找到了原因——文化背景差异。此后,她开始就跨文化护理方向深入研究,并用两年时间打造了一支具备英、法、德、日等多语种服务能力的跨文化护理团队。

作为团队“领头人”,俞海萍认为护士是临床工作中与病人接触最多的群体,因此,要服务好患者除了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更要知道患者出现“反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才能更加客观地了解患者需求。收集资料、总结经验、与患者沟通……在跨文化护理的探索上,团队不停地挖掘那些还未发现的“宝藏”。他们为伊斯兰教患者安装冲洗系统,保障其对清洁的要求;为外籍患者提前准备好止痛药,防治他们因对疼痛的耐受度低而“哀嚎”;为有特殊需求的住院病人协调床位,避免床位号中出现数字4……“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我们只有去评估患者的文化背景,去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习俗、语言等差异,才能给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服务。”这是她在特诊部工作多年的经验,也是她不断向团队护士传输的观念。

“宝藏”越挖越多,团队也就越来越好。在俞海萍的带领下,这支跨文化护理团队不仅在院内有着较高“知名度”,在院外,他们也有着一批“粉丝团”。现如今,该团队已为来自128个国家及地区的2万多名外籍患者提供跨文化护理服务,同时还邀参与世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涉外保障任务50余次。“我们团队不仅在东方、在上海市能做到最好,甚至在全国我们也是做的最好的!”她的底气来自于由她主编的《实用临床跨文化护理案例》已在全国临床护理教学上投入使用。此外,俞海萍还受邀在跨文化护理国际大会上进行口头汇报,并获得国内国际的一致认可。

挑战、突破、创新、收获,在“试一试”的路上,她每一步都走的“铿锵有力”。如何应对变化与挑战?俞海萍回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工作提前量才能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正是基于一以贯之的作风,让她在面对新环境、组建新团队、研究新领域时从容不迫。“临床如此,管理也是如此。”她说。

“让护理管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她发现,团队合作低效时极易引发医患纠纷和事故,如何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是护理管理绕不开的话题。2015年,她带领团队成功申请AHRQ(国际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局)中国区TeamSTEPPS国际经典团队合作课程培训基地。简单来说就是打破患者与医护之间、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壁垒,让各方都参与其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加强了团队合作和管理,更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护理管理的本质还是要让患者获益!”她说。

在担任南院护理部主任期间,俞海萍与南院职能科室一起探索“全院一张床”模式。她结合临床实际、患者需求和安全问题等,积极与相关科室沟通调配南院床位资源,“起初是很艰难的。”她说:“这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很高。”床位不锁定,“一张床”模式就无法真正落实。为此,她主动牵头,与信息科、医务部一起将“全院一张床”的信息化系统落实,让患者能够有床可“医”。近年来,南院病床使用率一直“再创新高”。“南院对外核定是820张床。”俞海萍激动地说:“就在昨天,我们的床位已经突破了1014张床!”而多出的这些床位,都是通过“全院一张床”模式系统加上的。

不论身处临床一线或是管理岗位,她总能“急患者所急”,切实为患者着想。近期,她以患者需求为抓手,与南院护理部一起开展“温馨护理服务”活动,为患者打造“安静病区、安全病房”,让其得到更好的休息环境;为家属提供“倾听室”,缓解他们的情绪;为腹透患者设立“解忧微信群”,协助其出院搬运腹透液……虽然是“小细节”,但却蕴含着“大温暖”。

“护理管理看似是‘一只摸不着的手’,但确是实打实的工作。”俞海萍说,最欣慰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护理人员的能力和思维得到提升,让患者的服务和结局得到改善,这也是她从事护理工作二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张宁)

俞海萍.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