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果敢、有担当,是身边接触过王敬晗的人,给出的近乎一致的评价。
37岁走上临床管理的岗位,担任北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王敬晗把这种特质带到了学科发展和团队管理中,稳扎稳打中带着“冲劲儿”——严格追求手术规范与患者预后,在技术和科研领域不断突破、填补“空白”,创建“早晚查房”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人文关怀……他与东方肝胆胰外科共同成长,慢慢完成“开拓”到“支撑”的转变。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肝胆胰外科医生,其实门槛很高。”
17年前,站在毕业后找工作或继续攻读医学研究生的选择岔路口,王敬晗有过迷茫,“那时在湘雅医学院本科毕业也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王敬晗说。机缘巧合,他看到了湖南省肿瘤医院张贴出的海报——全国胆道专家姜小清教授来院开展学术讲座。他走进了姜教授的讲座,也是这一次讲座,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未来选择和职业规划——读姜小清教授的研究生,成为一名肝胆胰外科医生。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肝胆胰外科医生,其实门槛很高。”王敬晗说。究其原因,是其手术的复杂程度堪称腹部外科手术之最,手术风险极大。据了解,每年在肝胆胰部位出现疑难杂症的几率是其他疾病的2-3倍。王敬晗坦言,在师从姜教授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肝胆胰领域的“手术天花板”,起点高、难度大,他的手术操作也越来越“炉火纯青”。
“手术的关键部分已经做完了,后面的操作就交给你了!”姜小清教授说:“我在旁边看着呢,放心做。”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导师对他的莫大肯定,他说:“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此后,他更加坚定了要将每一台手术都做“好”。
手术中的规范性和患者术后的效果、生存率是做“好”手术的本质,“这样的手术才有意义!”他坚定的说。
博士毕业后,王敬晗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军医。“当时我们主要是进行保障任务。”这对想要在肝胆胰领域“大展身手”的王敬晗来说很难两全——既想要为国家服务,又想为社会上的更多患者提供诊疗,在专业探索的路上走的更深。
“这是外科手术界的天花板,能遇到它也是我的‘幸运’。”
经过艰难抉择,王敬晗在2017年申请“脱下军装”,成为了一名普通医生。在此期间,他作为姜小清教授团队的一员,仍与导师一起在肝胆胰领域持续攻克专业难题。
2021年,他收到了东方向他抛出的橄榄枝。王敬晗坦言,独挡一面带团队,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当真正去做时,却惊讶的发现,其实自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带领团队和科室发展。
“当时东方肝胆胰外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完善,高难度手术的的开展相对较少,科研水平较为薄弱,这些都是摆在科室面前的难题。”王敬晗回忆。
找到需要攻克的难题和需要填补的“空白”,王敬晗说干就干!他一方面以科室团队为基础,带头搞科研,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他有能力、有信心留下疑难患者,不断开拓东方肝胆胰外科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同时狠抓自身技术的提升,并带动科室同事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
去年,王敬晗收治了一位黄疸高热患者,患者在来院就诊前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却始终没有找到病因,最终王敬晗团队在患者胆汁中发现了癌细胞,患者被正式确诊为罕见胆管肿瘤。“这是外科手术界的天花板,能遇到它也是我的‘幸运’。”他说。面对高难度手术,他迎难而上,与团队一起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半肝、左尾叶、胆囊及肝外胆管、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及后腹膜淋巴结清扫+胰肠吻合+胆肠吻合+胃肠吻合”手术。手术的顺利完成于王敬晗而言更意味着“又填补了一块专业空白”。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王敬晗说。在他看来,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中不可以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他本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理念,在来到东方后一直坚持进行“早晚查房”,王女士(化名)就是王敬晗在晚查房时救治的一位患者。
前不久,王女士因做胰管结石手术后产生腹痛被送到北院肝胆胰外科,而那天刚好是王敬晗的手术日,他和团队在早查房结束后就直接进到手术室,一忙就是一整天。据王敬晗回忆,那天团队手术到晚上6点,手术结束后他们便立即去病房里进行晚查房。“哎呦,我的肚子好痛!”看到王女士在病床上疼痛难忍,王敬晗立即让团队里的两位医生带她去做CT检查和造影。据检查报告显示,让王女士产生腹痛的原因是在她前一次手术中有一个小夹子脱落,并在动脉附近形成了一个巨大血肿。“你知道动脉血肿是很凶险的!一旦破裂几乎没有抢救的机会!”王敬晗严肃的说。好在,通过“早晚查房”的机制,王女士的“血肿”在当晚就被解决,腹痛问题也随之消失。
如果等到第二天早查房再做处理会怎样?“她估计等不到早查房,可能当天晚上就会破掉。”王敬晗说。
“早晚查房”让患者安心,也让医生放心。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好处,除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消除疾病的潜在隐患。
王敬晗认为,医生主动去到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和患者眼巴巴等着医生查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主动与患者面对面沟通”是他经常在科室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因此,许多患者出院后不遗余力地成为了王敬晗的“医托”。“王主任,我家亲戚最近也有肝胆问题,我能把你的联系方式给他吗?”“没问题!”王敬晗坦言其许多患者都来自病友之间的相互介绍。据了解,目前北院肝胆胰外科的住院患者中,一半以上都来自于外地。
回望来时路,王敬晗和他的团队交出了一份全新的成绩单:他聚焦北院肝胆胰外科的“技术空白”,一步一个脚印的将其逐渐补足;他专注自己与团队的能力提升,成功组建起一支专业的肝胆胰外科团队;他建立科室口碑,越来越多的外地患者闻名而至,科室病床长期处于满床状态,还常常要到别的科室周转床位。
临床上的量变突破,让他在科研上有了更高目标、也有了更多收获:2021年获评浦东新区卫健委学科带头人计划;2022年获批浦东新区科经委项目,同年北院肝胆胰外科获批浦东新区重点学科;2023年获批上海市科委项目和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项目等。
在东方的三年是他快速成长的三年,亦是他在肝胆胰这片“方寸之地”大展拳脚的三年。未来,王敬晗踌躇满志:“我们要对标顶尖医院的肝胆胰外科,清醒认识短板不足,厘清目标、路径、任务,走出属于东方肝胆胰外科的发展之路。”(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