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传承几千年来,尤其是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年代,“慢郎中”似乎是中医人的标签。因在传统认知中,中医是“调理医学”,以治疗慢性病为主,“快速见效”似乎与中医治病关系不大,但在东方中医科主任王毅兴的门诊中,快速判断病症,让患者有“一针见效”的感叹却多次出现。
“王主任,我的心脏感觉被架在空中没法落地一样?”“王主任,我感冒后失去了嗅觉!”……在中医科门诊会遇到各种病症,如何精准判断疾病、对症下“药”、对症下“针”,让患者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是中医诊治的重点和难点,但在王毅兴的诊室,从患者走进诊室起至患者走出诊室,前后几分钟的时间,被针灸过的患者——针刺手法结束即刻拔针,效果往往立竿见影,患者的诸多症状基本得到缓解。
快速:自主研发快速诊疗新方法
快速、有效、好用,是经过王毅兴诊治后患者最常说的话。牙痛针刺小腿;腰痛针刺肩部;偏头痛针刺手臂……看似每一个针刺部位都与症状部位没有关联,但却“针针见效”。过硬的本领来源于王毅兴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理解,以及他对书本知识的“质疑”。
他笑着说自己从医以来“以身试针几万针、以身试药几千副”。为什么要这样做?王毅兴给出了他的解释:书本上的知识仅仅给了一个“可扎的穴位、药材的适应症”,并没有说清楚穴位扎下去患者的感受是什么,多少的刺激量是合适的,穴位如何组合是最高效的,中药材实际的性味归经和毒副作用真的和中药典籍描述的一致吗?中医理论如何在不断的证伪中创新呢?……基于此,王毅兴便开始在自己身上“试针、试药”。期间他发现,传统认为足三里为 “大补穴”,但用错了刺激量,人也会变得萎靡不振。
他通过研究西医解剖学的神经肌肉理论和西医生理病理学,结合中医经络学说,以身试针,感受针刺后肌肉功能的变化和身体针刺前后的差异变化,不断探索能够“快速见效、立竿见影”的针刺方法。他风趣的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人体自身自带一套修复系统,只要找到精准的治疗点,很多病症修复速度极快。此外,他也会去学习各种民间中医针灸的技艺和手法,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他探索各种针法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经过总结和改进,初步研发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快针”疗法。这套针法基于西医的解剖学理论和中医的经络学说以及周易卦象哲学理论研发,能够快速判断针刺治疗点,针刺治疗时间短,拔针后快速见效。该针法融入了他对人体经络运行规律新的理解,“古人的经络理论体系在传承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迭代并创新诊疗方法才更适用于现代人群、现代的疾病,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王毅兴说。目前,“快针”疗法在临床中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而在中药的方剂配伍中,王毅兴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对中药进行特殊分类,构建了一套快速中药药法体系,在该体系下,他诊病开方更快更准。他认为“中药开方”除了药物活性成分之外,更要注重中药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口味分别对应中医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每种味道对人体的影响都不同,味觉刺激是重要的调控机制。他解释道,不同的中药味道传递给大脑的信号也是不同的,“中药对味蕾的刺激”也是人体疾病修复的重要因素。
“良药未必苦口”是王毅兴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为,疾病治疗无需苦味药时,吃苦味的中药反而无益。基于此,他根据五行理论配制了5种应对不同类型疾病的通用配方,并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身体所需来调整中药处方,行医多年来,王毅兴自行试药尝药几千副,他也在试药中经常会喝到副作用明显的中药配方,然后再自己研究副作用的优化解决方案,“这也是一种行医乐趣。”他说。
精准:聚焦中药精准治疗新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王毅兴也将其作为自己的从医准则,不断探索中医疗法有效性背后所蕴含的科学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相对宏观的理论,而基于基因组学的精准治疗是未来医学的重要方向。”他说:“在基因组层面的调控作用是中药药效的重要方向。”
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人体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而中药不仅可以影响人体基因的表达,也可以改变基因组的表达模式。于是,他通过传统“望闻问切”及中医辨证,结合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分析,探索疾病、基因与中药的关联关系,给予患者更加精准的中药组方及临床治疗方案。据了解,传统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在化合物层面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从复杂中药成分中获得的单体化合物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而多数情况下单一化合物成分并不能发挥与中药饮片相同的药物疗效,中药中真正有效的化学成分较难找到。
除了化合物成分,中药里还蕴藏着什么能够对人体起作用的物质?基于此,王毅兴带领团队聚焦中药核酸领域进行探索。团队发现,占中药植物细胞体积20%左右的植物细胞核中含有大量能够调节基因表达的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如在灵芝中含有能够靶向肿瘤、心血管病和带状疱疹病毒的诸多microRNA;在金荞麦中含有能够靶向乙肝病毒的基因等等。“如果能批量发现并鉴定出更多中草药microRNA,就可以从基因调控层面为实现中药精准治疗带来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中药精准治疗提供新策略。”王毅兴说。
融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西方医学飞速发展,中西医融合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王毅兴认为,中医宏观理论的落脚点如果能精准对接现代医学的微观视角,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同时也将促进人类医学的发展。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王毅兴热衷学习西医的先进治疗理念和成果,并与院内多个学科开展合作,让患者的治疗方案有了“双重保障”。
中医看的是病,更是疾病状态下整体“人”的异常失衡状态。王毅兴在看诊中经常发现,有的病人在手术后,局部病灶解决了,但病人的功能没有完全恢复,有时还会出现其他并发症或术后复发等问题,患者的整体内环境失衡并未修复,此时,中医疗法往往能展现整体调节的优势。
对于使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患者,部分患者会因术中对食管和迷走神经的灼伤出现胃轻瘫等并发症。“这种情况下,中医能够通过针灸的方式促进患者食管和迷走神经损伤的修复,进而解决患者术后的并发症问题。”王毅兴解释道。目前,王毅兴团队正与心内科团队联合开展关于中医疗法对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微血管性心绞痛和冠心病支架术后合并代谢综合征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经临床数据表明,中医疗法在上述疾病治疗中均有较大优势,同时,中医心血管病学科也获批浦东新区中医高原学科建设项目。
此外,王毅兴还将中草药的提取物应用于治疗妇科炎症、皮肤创伤等疾病,研发了外用凝胶,在临床试验中均取得了很好疗效,研究成果即将转化上市。他笑着向我们举例,他创新研发了一种“阿胶花胶奶冻”,该“奶冻”是由花胶、阿胶及11味药食同源中草药熬制而成,配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像吃零食一样就完成了中药食补。”
“传承中医精髓,坚持守正创新”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先生赠送给东方中医科的一幅墨宝,也传递着他对东方中医人的一种肯定和期望。王毅兴带着老前辈的期许,也带着新一代海派中医人的担当,正探索属于他和团队的“东方中医之路”:“中医传承任重而道远,中医结合现代科技的守正创新是这个时代赋予中医人的挑战,东方中医人将会始终秉承‘传承中医精髓,坚持守正创新’理念,为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东方智慧。”(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