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副主任医师赵宇华: 为患儿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教学生最准确的医学知识

发布日期:2024-09-27

“哎呦,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阿姨看看是喉咙痛嘛?”“小朋友家里有没有医生的玩具呀?”“你猜阿姨口袋里有什么?”走进儿科诊室,你会发现,这里的医生早就练出了哄孩子的十八般武艺:用一口“软糯”的普通话与小朋友们沟通,用天马行空的对话转移小朋友的注意力,为患儿们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这里是医院最具童心的地方,“在儿科待久了,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有活力。”赵宇华笑着说。而让她始终保持“活力”的秘诀不仅在于她是一名儿科医生,也源自于她是一名带教老师。从医带教近30年,她始终不忘初心:为患儿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教学生最准确的医学知识。

用爱行医,为患儿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儿科又被成为“哑科”,因患儿没有主诉,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办法清楚的描述疼痛症状,这就意味着儿科医生会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面临更多考验。“从事儿科,最主要的就是学会观察——观察小孩子的精神状态,观察他们的微表情和小动作等。”赵宇华说。

赵宇华坦言,她的门诊号越来越多,但是看病却越来越慢。究其原因,是因小孩子得病的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变化速度快。“每一次门诊我都会跟家长把小孩子的病情全部捋一遍,并告知家长目前小孩子进展到了哪一步,要怎样治疗。”她解释道,这样家长会信任你、配合你,对小朋友疾病的治疗也会更积极。

但讲得多,不见得一定都“有效”。赵宇华透露,儿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带小孩子来看病,而对老年人讲用药注意事项时,经常会出现“传话扭曲”的案例,患儿父母不能得到完整、正确的医嘱,患儿的治疗也会减半,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负作用”。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次遇到老年人来看病,她都会在小纸条上写好医嘱,让其转交给患儿父母,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无效治疗”的发生。后来她渐渐习惯了这种医嘱方式——将注意事项写在纸头上,即便是患儿父母来也是如此。

为让患儿家属放心,赵宇华的手机24小时不离身不关机,面对家长们的咨询,她总是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回复。赵宇华的关爱、热诚总能给人一种平静笃定、值得信赖的感觉,在被她治疗过的小患者们大多不抗拒就医,甚至常有家长打趣说:“孩子生病后自己说要看赵医生,只要赵医生。”说到这儿,赵宇华眼中微微泛起涟漪。

自去年开始,儿童呼吸道疾病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肺炎支原体、甲流、乙流、腺病毒轮番上阵,儿科的门诊也一直开启“战斗模式”,带小孩子来就诊的家长越积越多,“那时我们没有下班的概念,每天就是看诊、开药、治疗。”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赵宇华一看就是一整天,经常看完门诊口干舌燥,但她还是不打算停下来,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主动去帮其他门诊医生,她说:“病人来了都不容易,我们能多看一个,就能多让一位患儿尽早治疗。”

询问病史,是儿科医学生的“第一课”

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让她收获到了许多家庭的肯定,而在肯定的背后,她也曾有着无数次的不被信任和不被理解,“这是每位年轻儿科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她说:“也正是这种原因,‘劝退’了许多实习和规培的儿科医学生,儿科医生的压力也变得更大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赵宇华的父母都是教师,从小便受到家人深切引领和影响的她,在工作后也非常期待能成为那样的人。所以,在临床工作之外,赵宇华也一直在做着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目的就在于此——培养更多优秀的儿科医生。

住院诊治的第一步便是询问患者病史,这在成人中算不上难事,但在儿科中,却是医学生们的“噩梦”。孩子生病,家长的情绪往往容易激动。赵宇华认为,医生在看诊、询问病史时需要注意措辞,一些医生认为正常的话语,可能在患儿家属眼里就是吓人的话。“说话真是门艺术。”她笑着说。

一次,规培医生在问患儿病史时,才问了两三句,便让患儿家长表现出了不耐烦和生气的状态,“规培医生越问声音越小,患儿家长的声音却越来越大。”赵宇华说,我见情况不对,便立马接上话茬,安抚家属情绪后再继续问。“在儿科问病史难,那我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入门课’教好。”赵宇华坚定地说。

为了把这门基础又重要的课讲清楚,让医学生们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赵宇华没少下功夫。她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总结的临床沟通经验和“小妙招”梳理下来,并在临床中不断给医学生们做示范,让他们逐渐熟悉并掌握与患儿和家属的沟通技巧。为更好检测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儿科团队创新提出在医学生中开展Mini-cex培训课程——让医学生在实习中每周必须有一次亲自向家长问患儿病史的经历和为患儿进行体格检查,考核老师再根据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解决。“问病史就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锻炼的过程。”赵宇华自信地说:“通过我们Mini-cex考核的医学生,在他们进入规培时,都能够顺利地与患儿和家属接触、沟通,成人患者亦是。”

创新教学模式,让医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好

病史询问过后便是治疗。让医学生们获取最准确、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是赵宇华一直坚持的带教准则。“虽然我院儿科的疾病谱较少,但让在我院儿科实习和规培的医学生们获取与专科医院相同的教学资源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赵宇华说。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要学习临床经验,积累临床实力,只有将临床案例与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让医学生们更好地吸收、理解。为此,她积极主动的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教秘联系,让东方的医学生“走出去”,去到外院的教培基地进行实操学习,同时把外院的优势学科专家“请进来”,来到我院儿科进行教学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东方的儿科医学生们学的又新又快。

此外,赵宇华将临床教学的课堂拓展到临床工作的各个地方,“我习惯了这样的‘移动式教学’。”她笑着说。不管是看影像片子或是对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只要遇到“知识点”她就会“现场开课”,就地为医学生们讲解如何判定疾病、诊疗思路和诊疗措施等。在她的“工作课堂”上,由一个病例延伸到另一个病例是常有的事,“经常一位患儿的门诊结束,我身边的医学生就能对该类疾病初步建立一个系统的诊疗思路。”赵宇华说。

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令赵宇华感到非常自豪的是,许多她带教过的医学生在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仍会经常想起并用到她在教学过程中说过的话和教过的知识、技巧。

量变产生质变。大量教学经验的积累,让她在教学比赛中收获到了许多“肯定”——连续三年获评东方优秀教师及优秀教秘,在2019年获“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称号。除此之外,由她带教和指导的医学生也在全国医学生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闯入半决赛。

在临床带教期间,她发现部分医生在面对儿科急症时,没有办法及时准确的对其采取救治措施。“成人急救和儿童急救是完全不一样的诊疗思路。”她认为,儿科的急症救治非常重要,但却经常被大家忽视。基于此,她主动牵头与美国AHA培训中心合作,并成功将PEARS(儿科急症识别评估和干预)培训课程带回东方。“目前东方是全国唯一一家开设PEARS培训的中心。”她自信地说。据了解,凡是通过PEARS培训考核的学员,均会拿到经美国AHA培训中心授权的PEARS证书,这也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国际认可。

下一步,赵宇华计划与更多医院联手开设有关儿科急症救治项目的培训课程,让儿科急救的意识不局限于医院医生,更要深入社区和乡镇的基层医生,让更多的患儿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她说,行医,是爱的艺术。虽然网上常有儿科医生又穷又累的言论,但她始终认为累与不累都是自己心里的一种感受,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心就不累。“做一名儿科医生,我很幸福。”赵宇华骄傲地说。(张宁)

人物形象照.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