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干细胞,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干细胞还能够多向分化为组织细胞,替代衰老死亡的细胞。基于此,干细胞潜在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带有“修复”“更新”等光环的细胞治疗便受到了许多科研攻关组的“青睐”,何志颖及其团队便是干细胞科研攻关组的主力军之一。自2017年何志颖扎根东方后,他便开始助力东方再生医学研究所的建设、搭建人才梯队、与课题组成员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点滴积累之下,近几年收获了令人欣喜的“科研果实”。
把“如果”变为“创新成果”
“临床的获得感是即时的,科研的获得感则是延时的。”一句话,道出了临床和科研的本质。
何志颖本科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后因个人发展规划的变动,在研究生阶段转到了基础医学方向。他坦言,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起初心理上也有过波动和难熬的时刻。”何志颖说:“临床医学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疾病,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而基础医学面对的是模型,以细胞模型、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去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更接近疾病的本质。”
科研下苦工,治疗显成效。何志颖认为,科研与临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相验证的关系——基础医学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为基础医学提供验证。“基础医学是以临床疾病为目标导向的。”他说。基于此,何志颖积极与临床开展合作研究,把“如果”变成“创新成果”。
在临床中,要开展细胞治疗,首先要确保的是非供体来源肝细胞的安全性及其是否成熟、是否跟原代分离的肝细胞具有同等功能……“只有证明非供体来源的肝细胞与宿主体内的原代分离肝细胞具有基本等同的功能,才能够在临床上开展相关治疗。”何志颖解释道。种种疑问都需要一个客观的实验模型来进行评测,于是何志颖瞄准了这个“领域空白”,创建了人源肝系细胞体内功能评价的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案,将各种来源的肝细胞移植到该动物模型上,只有能够再生该动物模型的肝脏,并且能够让其恢复肝功能,则属于通过评价!这一模型的建立对推动人肝系细胞的产业化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是我的第一篇SCI文章!”何志颖激动地说:“在此之后发表的文章,即便是国际顶尖期刊,我兴奋的程度也没有第一篇文章的发表来的高。”该研究成果的应用工作陆续发表在Nature、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Gut、Hepatology等重要期刊,研究成果也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十年磨一剑。何志颖坦言,该文章从想法到研究到发表到取得系列应用成绩,前前后后用了十二年时间,它的发表和应用也给了自己很大的鼓舞和信心,让他在此后的研究中更能定心坐好、坐稳科研“冷板凳”。
做重要且有挑战的课题
在何志颖做博士后期间,他与中科院生化细胞所惠利健教授团队一起开展了细胞重编程研究,该研究实现了将皮肤成纤维细胞谱系重编程为成熟肝细胞,实现肝细胞来源选择的重大策略突破。该科研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Cell Stem Cell》等多个国际顶级期刊,研究成果被评选为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2014年细胞出版社中国年度论文。
科研的目的是为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那如何根据此前的研究,将成熟的肝细胞在体外去分化为肝细胞前体细胞,从而将其更好的引入到临床治疗当中,解决等待肝移植患者的生存需求呢?
面对实际问题的产生,何志颖带着疑问再次与肝细胞“较劲”。
“细胞治疗最关键的三点是细胞的安全性、细胞的数量和细胞的功能。”何志颖解释道。而经过这些年的科学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功实现了“三合一”策略,即将供体的成熟肝细胞在体外进行重编程,去分化为肝细胞前体细胞,因为其来自于成熟的肝细胞,一方面能够保证细胞来源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它也能够快速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在保证细胞数量的情况下,也保证了细胞的功能性。
“如果能够真正的研究出来,那就能解决肝衰竭患者的一个非常大的需求。”何志颖说。目前,他和团队仍在肝细胞移植治疗领域持续不断地探索,力求为更多肝衰竭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与科研同路人结伴而行
一个人的发展,除了内力,还需要外力,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些年,何志颖与东方再生医学研究所共同成长,再生所拿到的国自然数量从起始7项稳定到每年20余项。此外,截至今年,再生所拿到干细胞重点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已有9人次。“成为干细胞重点专项的项目负责人难度很大,我们的成绩放在全国都是很突出的。”何志颖说。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但何志颖依然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他表示:“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近些年,他将科研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再生所的人才梯队建设上。在他看来,不仅要让年轻人干,更要让他们成长起来。“人才梯队建设起来,大家就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团队才能不断向前走。”他说。
作为再生所负责人,何志颖为所内成员们制定了发展规划,有资源、有机会,他一定会优先给所内成员,让大家都能成长和发展;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他带领课题不断组攻坚克难,持续让组内研究成果有新发现、新进展;作为导师,他经常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经验,让他们能够在少走弯路的情况下快速成长。就在采访前的一周,何志颖课题组的张文成副研究员作为“人羊膜上皮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转化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拿到了上海医务界专属的“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一等奖。目前,何志颖课题组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课题组在2024年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10分以上的论文有5篇,由他培养的研究生已然成为科研团队的主力军,也成为了何志颖科研路上的同路人。
何志颖认为,他与东方的相遇如千里马与伯乐的双向奔赴,东方给了他很好的发展平台,让他有能够大展身手的机会,而他也没有辜负东方对他的期待,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挑起发展东方再生医学研究所的大梁,带着再生所在人才、项目和获奖等各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不断冲出上海、冲向全国。
研究与转化相辅相成。由东方自主研发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今年年初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该项目在2022年8月转让天士力医药集团,转让经费达6000万元。“这是我院干细胞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也是首个通过药物注册申报并获得里程碑式的新药临床批件。”何志颖说。
科研“冷板凳”,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池,也是一场对耐力的极限挑战。“坐好、坐稳‘冷板凳’是科研人最基本的要求。”何志颖强调,而他也始终保持着一份平心静气,在“冷板凳”上不断积累实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逐步构建起科学研究的理论大厦。(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