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领域,肺癌宛如一片阴霾,长期笼罩着肺癌患者及其家庭。据最新的国际癌症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肺癌新发病例高达248.1万例,占据全球癌症新增病例的12.4%,至此,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类型。而在肿瘤科这样的“癌种”大科室,想要治得准、治得好,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肿瘤患者的首次治疗(简称“首治”)很重要,它往往对癌症患者的预后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肿瘤患者在选择他们的首治医生时,总是很谨慎。
每周一、周二的上午是我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固定的“肺肿瘤综合治疗”门诊。走进周主任的诊室,你会发现他的门诊总是被慕名而来的患者围得水泄不通,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追随周主任多年的老患者以及忠实“粉丝”。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
早年从事呼吸病研究、专注于慢阻肺诊治,这样的经历对于一名潜心于肿瘤诊疗的专家来说并不常见,但对周彩存而言却是其深耕胸部肿瘤领域最初的缘由。在日常诊疗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国内肺癌患者数量急剧攀升,而且“25年前,肺癌诊断筛查的手段有限,多数患者一经确诊便已是晚期。”周彩存说。因此,许多晚期肺癌患者因承受不住疾病本身的痛苦和放化疗的副作用,艰难地选择了“放弃”治疗。目睹此景,周彩存决心转变研究方向,并于1999年全身心投入肺癌诊疗领域,后续又开始攻克胸部肿瘤领域,逐步开启了一场与胸部肿瘤的“较量”。
从癌症患者的“一刀切”治疗,到根据不同患者病情进行精准分析找出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肿瘤治疗已逐步进入“精准化、个性化”的时代。“当时对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化疗方法,但这样的治疗方式不仅效果一般,而且患者对放化疗的‘反应’很大。”病人苦也受了,却疗效甚微,其原因在于治疗方法不够“精准”!而“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周彩存解释道:如果第一次治疗不规范,肿瘤治疗出现失败或转移,后续“打补丁式”的治疗,不仅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巨大压力,且患者预后往往较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周彩存刚踏入肿瘤领域时,便将治疗的第一步放在了诊断——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测、基因检测,揭示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和表达情况,从而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预测复发风险等。
彼时,因国内基因检测试剂盒稀缺,他便带领团队自主钻研,在院内成功建立基因检测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通过基因检测结果,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让癌症患者有被治疗、治愈的希望。同时,基于周彩存教授团队多年基因检测方法的沉淀,2008年,肿瘤基因检测被写进专家指南中,让更多癌症患者的治疗得以依据其自身的基因特性“量体裁衣”,极大提升了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寻找晚期癌症患者的“解药”
晚期癌症患者还有必要治疗吗?这是困扰许多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难题。实事上,有些癌症,即便是晚期,也仍有治愈的可能,不能一概而论。
多年来,周彩存专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等领域。“目前,通过‘靶向+免疫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五年生存期可达31.2%。”而在20年前,这类患者的五年生存期几乎为零。右肺上叶曾有一个巨大肿瘤的张女士就是“靶向+免疫治疗”的受益人,巨大肿瘤不仅压迫了张女士的上腔静脉,还出现了纵隔淋巴结转移,这让她走路都很困难,但是此时开刀切除肿瘤显然是不可能的。基于张女士的疾病情况,周彩存通过“靶向+免疫治疗”的方式,成功让这颗巨大肿瘤缩小至“几乎没有”的状态后通过外科开刀切除。通过检查报告显示张女士的癌细胞已完全消失不见!“通过这种治疗方式,能够让不能‘开刀’的患者有‘开刀’希望,让能‘开刀’的患者有痊愈的希望。”周主任说道。此外,他还提到ALK阳性肺癌患者在采用靶向药物阿来替尼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67%。提及此,周彩存也感到欣慰:“当肺癌晚期的治疗接近于慢性病管理,癌症是不是也没那么可怕?”。
“靶向+免疫治疗”的方式,让许多被判“无解”的晚期癌症患者重拾疾病“解药”。但因不同的癌症患者所需的“解药”不同,所以癌症的治疗并非单一学科能够胜任,周主任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多学科会诊(简称“MDT”)才能攻克癌症的“关键点”,解决患者的疾病难题。
为给胸部肿瘤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同时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及随访提供专业指导,周彩存主任主动牵头,在院内成立了“胸部肿瘤精准诊疗MDT门诊”,并于2024年7月正式启用!从疑难病人入院开始,肿瘤科医生便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初评,同时肿瘤科召集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全流程追踪患者病程,有效助力患者病情同质化管理、诊断和治疗,充分发挥胸部肿瘤MDT的优势,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益最大化。目前,胸部肿瘤MDT门诊已为数名患者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成功救治了多位胸部肿瘤患者,为他们和家人带去了希望。
搭建以疾病为主的胸部肿瘤中心
患者的希望来源于医疗工作者对疾病持续不断的探索。因此,有人将医疗工作者比喻为“在冰下潜泳的人”,因为人类对于生命的认知、多了解的疾病及治疗方法有限,就像海面上漂浮的冰山一角,而对海面之下那90%的“冰山”,我们远未猜出它的形状。“肿瘤治疗也是如此。”周彩存主任坦言,尽管我们很努力地去研究新方法、新技术,但远远不能满足肿瘤防治的需求。“海面以下的未知区域”仍需我们去不断探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基于此,周彩存主任致力于在院内打造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胸部肿瘤中心,为胸部肿瘤患者,即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和胸膜间皮瘤等患者,搭建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诊疗平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胸部肿瘤患者进行精准治疗,提升他们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对肿瘤的治疗来说,首先要把我们已知的,转变为临床实践;其次是要将未知的,转变为临床研究,探究其原因,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及手段,以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周主任解释道。对该中心建成后的目标,周彩存主任有着自己的想法——将该中心打造为国内胸部肿瘤新药与器械研究创新高地,加速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应用,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自周彩存教授加入东方后,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他就以主要研究者(PI)身份牵头开展了44项国内外肺癌相关的临床研究,还有多项研究即将开展。其中,进展最快的一项全国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了患者入组。
从早期精准诊断技术研发,到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构建;从前沿“靶向+免疫治疗”探索,到为胸部肿瘤患者搭建一体化诊疗平台,周彩存以开拓者的姿态,推动胸部肿瘤诊疗向精准、高效、个体化大步迈进。
凭借精湛的医术、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患者的信赖,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公布的“国家杰出医师”名单中,周彩存教授位列其中;同月,周教授又当选为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在肺癌领域,在免疫治疗领域,在胸部肿瘤治疗领域,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未知区域,我们也一直在路上。”周彩存教授如是说。(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