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0 年中期会议体会

发布日期:2014-03-17

编者按:姜桢教授年事已高,但壮心未已,她的这篇体会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实实在在,表达了一位老主任、老专家对东方发展的慎思与满腹深情。请医院领导班子传阅,并请各科主任认真学习,在院网和院报上刊登。(刘中民)


   作为一名上了岁数的“引进人才”,我来东方医院的目标是:让东方医院的心脏手术开展得顺顺利利的,让不该死的病人绝对不能死,让还有希望活的病人不要死。尽可能地为心脏外科的发展创造条件,开展以前因麻醉水平不够而没法开展的手术。做到凡是外科医生想开的刀都能在麻醉的保驾下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进行。凡是心脏外科的外出任务,都风风光光地圆满完成。像我以前在中山医院一样,建立一个“只要有姜桢在,外科医生就有安全感”的信念。最主要的:我还正在培养一批:能像我那样爱心脏麻醉,会做心脏麻醉,能无私地为心脏外科的壮大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报酬去奉献的年轻人。等东方不需要我的时候,或者是我做不动的时候,刘院长会对“引进”我的举动感到“值得”!我相信,我是做到了。


   作为麻醉科的医生、主任,不仅要照顾好心脏外科,还要照顾好所有手术科室,我做到了,也还在做。在手术室里,我永远像个救护大队的队长,哪里有问题就扑向那里。并且把“火”扑灭在萌芽状态。对于需要麻醉参与的抢救,我积极地投入,充分地发挥作用。这一点我相信,我和麻醉科的绝大多数人都做到了。


   我是酷爱教学的人,我非常珍惜给我的教学机会。我曾经是中山医院被公认的最好的讲者之一。


   我是全国麻醉界的讲课名嘴。到东方后,我虽然没有机会再在外面露面,但在科里的大小讲课,我是尽力的,甚至,用星期六的上午给学生和进修的医生上课。对同济的麻醉课我都认真备课、深入浅出地讲学。相信,教学科的同仁是有评价的。


   我以前在整个中山医院,搞科研并不出名。但在中山的麻醉科,甚至在整个麻醉界,我在科研方面还是有名气的,尤其是心脏麻醉的临床和科研,我是有威望的。到东方后,我也有过继续做的想法,但经过多次的努力,我灰心了。刘院长也帮我努力过,但没用。因为我老了,再也没有可以带研究生的机会、也没有可以申请课题的机会。因此我不再吭声了。


   我一直想对刘院长说:你什么时候觉得我已经让你失望了,你就告诉我,我就随时在东方消失。我决不想成为东方医院麻醉科发展的绊脚石。(姜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