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故事

发布日期:2015-05-25

当下已经很难想象90年前的浦东, 为数不多的传说就是对面很落后, 川沙一代出海盗, 大概和香港的赤柱一样吧;再者就是缺医少药,疾病流行, 传说当地有一富贾杨斯盛为孝子,其母生病四处求医,恰在今天的商城路上(原来的沈家弄路)沈杏苑老医生救治有方,随出资修建沈家弄路。

以下为史料:

说起沈家弄路的来历,还得从沈家花园以及宅院的主人沈杏苑说起。沈杏苑(1870~1956),字文彬,世居浦东,是上海著名的内、外科中医师。沈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家中又设有诊所,慕名求医者纷至沓来。随着沈宅周围的居民逐渐增多,沈家花园前逐步形成一条弄堂,称为沈家弄,大致范围在浦东南路以东,草庵陈家宅以南,高家浜以北一带。而沈家弄门前的道路也就称之为沈家弄路。

据记载,沈家弄路辟建于1908年初,从黄浦江边的陆家渡向东至洋泾镇,为浦东早期东西向的一条交通要道,修路出资人就是著名的营造业家杨斯盛。杨斯盛(1851~1908),蔡路镇(现为合庆镇)青墩人。杨斯盛不仅是上海近代营造业先驱,被称为“工界伟人”,也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他为国为民,一生倾其所有,在主持修路、造桥、修海塘的同时,创办了许多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后捐银30万创办了闻名全国的浦东中学。甚至在杨先生积劳成疾临终前的半年,又凑银12万用作浦东中学的学校基金。他还捐资在陆家嘴地区修建了两条马路,除了沈家弄路外,另一条为陆家渡路。


杨斯盛(1851~1908)

 

上海开埠后,西方列强在抢得浦西“租界”的同时,早已对浦东沿江地区垂涎三尺。1853年,在今塘桥地区建造第一座外商码头开始,至19世纪末,列强对浦东沿江岸线基本瓜分一空,其布局之密,几无隙地可寻。同时,逐步向腹地发展。

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1906年秋,以李平书、黄炎培为首的一群有识之士为了阻止洋人向浦东腹地推进,经集体商议后向县官府提出:结合辟建沈家弄路,以沈家弄路为界,限制向洋商售让土地。有识之士保乡图强的爱国义举取得了官府的同意。沈家弄路上这一意义深远的卫乡斗争不仅鼓舞了浦东的新兴士绅和群众,也为日后保全浦东地方和推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浦东南路至桃林路的沈家弄路改名为商城路,原沈家花园的地址也改为商城路679号。但周围群众仍习惯于称其为沈家弄路,不少群众也希望恢复原来的路名,最起码的桃林路以东的沈家弄路要长期保留,以使深厚的历史文化一代代承传下去。

 

在浦东开天地开医院, 90年前

90年前,东方医院的前身浦东医院在烂泥渡路上落成。那是几个有志的中国人,为对抗外国人开办的高收费教会医院,自力更生创建的民族性医学机构。尽管当年势单力薄,却成为中国民族医学事业发展的肇始。

90年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东方医院在祖国的怀抱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伴随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浦东开发20年,东方医院在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发有为,不断实现历史的超越。

 

1920年——<浦东医院>

浦东原来没有医院,解放前浦东是劳动人民聚集的“贫民窑”卫生状况极为恶劣,没有任何卫生设施,居民喝不到自来水,义冢遍地,垃圾粪便到处可见,污水横流,蚊蝇飞舞,因此霍乱、天花、伤寒、脑炎、等传染病流行猖獗,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被疾病夺去生命。在二十年代初由当地闻人陈桂春、虞洽卿、王一亭等发起募捐,筹资在浦东建造医院。1920年竣工,立名为“浦东医院”地址在警局路229号,聘用工作人员6—7人,设床20张,由陈桂春任院长。

 

1933年——<浦东同乡会附设浦东医院>

医院开办以后,因日常经费不足,均由浦东同乡会资助,到1933年正式由浦东同乡会接管,改名为“浦东同乡会附设浦东医院”院址不变,规模略施扩充,床位设三十张,工作人员14人,成立董事会及管理委员会,由曾永奎任董事长,杜月笙任管理委员会委员长。

 

1936年——医院停业

1936年浦东沦陷,医院院址被日本宪兵队侵占作为营房,医院业务遂告停顿

 

1941年——<市立浦东医院>

日本宪兵队侵占浦东医院院址以后,在浦东原新马路(现浦东南路)48号开办了一所“履仁医院”。1941年3月,上海成立“特别市卫生局”日军将该院移交给卫生局管理,立名为“市立浦东医院”历时1941年3月至1945年11月后由姚谟、王瑞之、赵书绅、夏清祥、朱祖尧担任院长。

 

1945年——<上海市立第三医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卫生局将市立浦东医院迁回警局路旧址,成立“上海市立第三医院”设床30张,历时1945年—1949年,先后由瞿祖德、徐剑清、付积仁担任院长。

 

1949年——<上海市立第三人民医院>

上海解放后,由军管会接管市立第三医院,成立市立第三人民医院,付积仁留任院长。

1956年2月25日浦东天主教仁爱会创办的爱仁医院,院址在浦东烟厂路124号,并入市立第三人民医院,床64张,医技人员71人,人员统一安排调度,烟厂路仁爱医院院址作为市立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病区用。

历时1949—1959年先后由付积仁、赵伟、李更生、吴振国、张慧珍担任院长。

 

1960年——<浦东县中心医院>

1958年国家实行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市立第三人民医院的规模已不能适应解放后形势的发展,人民政府顺应浦东人民的要求,在现在的院址建造了设300张床位,日容800人次门诊量规模的综合性医院,以原市立第三人民医院的人员力量为基础,当时正值区县调整,60年医院落成后,于60年4月10日正式划交浦东县领导,定名为“浦东中心医院”孙维远任院长。

 

1961年——<川沙县中心医院>

1960年12月浦东县撤销,医院划交川沙县领导,于1961年10月改名为“川沙县中心医院”仍犹孙维远任院长。

 

1963年——<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

1962年上海市府573号文决定,将窗纱西安中心医院划交黄浦区领导,于63年4月1日正式改名“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至文革前,先后由孙维远、马龙瑞、王海涛任院长。

1979年至1993年先后由杨润庾、袁福伦任院长。

 

1993年——上海市东方医院

1993年,浦东成立浦东新区管委会,医院由黄浦区划归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领导,1993年8月更名为上海市东方医院。

 

2001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2001年,因临床教学工作的需要,经市卫生局沪卫医政[2001]260号文批准,同意东方医院第二名称冠名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批复。刘中明任院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