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新冠病毒所致疫情的持续斗争中,我们迎来了2020年下半年。
发展是硬道理,虽累却不可停。作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已然提上了国家、地方和各单位的议事日程。
对于东方而言,贯穿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科教兴院”的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东方医院已进入全市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前十强。2020年6月首次发布的上海三级综合医疗机构PMIT(医学创新转化)排名,我院2019年指数排名全市第5,综合指数位居全市第7。十年间,东方的发展狂飙突进,在强手如林的上海医疗界令人侧目,殊不知“科教兴院”战略的提出,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却又是必然之路。2010年,刚刚跨越式晋升三甲的东方拿什么与浦西老牌医院相提并论?相对临床,科研工作见效稍快,君不见增光主任满头华发现如今所剩无几,硬是“胡萝卜加大棒”“死逼硬压”培养出一批叫板浦西的东方汉子。
十四五必将是一场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肉搏战。临床能力建设,是迎难而上、左突右击的东方绕不过去的主战场。早有专家支招:必须将心血管、消化、呼吸、肿瘤和急危重症等主干学科建成一批高峰高原学科,找准最大公约数疾病群。主干学科立住了,既能为后续的树尖峰、创辉煌筑牢基石,又能提升医院整体诊疗水平。突然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篇写教育的文章:中产阶级的孩子是最累的,因为他们既要接受一技之长的技能教育,又要学习精英阶层的通识博雅教育,不可偏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找准并接受自身定位的,谁让你不甘于中产阶级还想往上爬呢。东方不也一样吗?既要规模增长,又要精细管理;既要将主干学科建成一批高峰高原,又要披荆斩棘铸另辟蹊径;既要借鉴老牌三甲优管理,又不甘心总是跟跑。你不累,谁累?想清楚这一点,不要抱怨累,自找的。
好在,有了前两个双五的布局和东方人十年的努力,临床能力建设已经不再是洼地起高楼了。心血管的陈义汉、万峰、张奇、杨兵,呼吸的李强,消化的傅传刚、胡海、徐美东,肿瘤的李进,哪一个不是上海滩响当当的名字!这些主干学科的大V就是我们十四五发展“一体两翼”的主体骨干啊!唯有把体态健硕了,方可带动两翼齐飞,才能看到“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那一天。
“两翼”要展,也必须结合临床。近日成立的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心,就是为了整合全院细胞资源,确保临床研究项目的顺利、有序开展。随着北京干细胞治疗项目收费标准正式公布,上海的相关政策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将医院干细胞领域先发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日子指日可待;新冠疫情期间东方团队的全方位出击,不但证明了医院的应急管理能力,也检验了灾难医学近十年在医教研各领域曲突徙薪的发展成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队伍升级与移动医院的智能化建设。无论做什么,都要以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提升团队的能力素质为基础。救援队是医院大部队中的“特种兵”,加强队伍建设的目的是要有效转化成临床能力,促进急诊与危重症学科、灾难医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十四五是东方新百年起点上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期,此规划是东方踏上新征程、实现新目标的战略决策,将体现前所未有的宏观性、全局性、引领性。每位主任以此为基点,通盘考虑科室发展,任重道远且责无旁贷。
(刘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