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中的学科建设

发布日期:2020-09-11

今年6月,上海市医疗机构医学创新转化排名首次发布,东方医院2019年指数全市第5,综合指数位居全市第7;7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公布,东方医院在全国1289家三级综合医院中评级A+,排名第49,位列前5%;8月,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发布,东方医院综合排名59,18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均创历史新高;8月底最新出炉的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榜单中,东方医院继去年首次跻身百强(99名)后排名大幅跃升至第88位。东方以“浦东速度”实现了公立医院的跨越式发展,耀眼的成绩令医疗同行们侧目,也足以让东方人自傲。这是科教兴院战略的胜利,是十年磨剑、狠抓学科建设的成果,是全体东方人为三甲复评和百年院庆献上的最宝贵贺礼!

医院发展,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平台是支撑,医教研是三大落脚点。从医院的总体发展策略上来看,东方要在继续推行科教战略的同时,花大力气狠抓临床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科教战略为我院知名度的快速跃升立下汗马功劳,在现有评价体系下仍需常抓不懈。但要想挑翻老牌三甲,得到同行由衷的尊重,赢得比金杯银杯更难得的百姓口碑,临床水平的比拼是绕不过去的主战场,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既然终须有此一战,作为敢想敢干的东方人,都会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策略。毋庸置疑,临床主干学科必然是主体。近年来,我们从临床需求出发,结合医院实际逐步凝练确立了心血管病、急危重症、消化病、肿瘤和呼吸病五大临床高峰学科,这是我院精华所在,是今后在国内树立医疗特色的希望所在,也是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提升医院整体诊疗能力的关键所在。多专业的整合是我院特定发展时期的必然之举,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内的有机融合与学科间的协同共进问题。如何打破科室的行政壁垒,真正从学科发展需要统筹协同,是个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为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院重点开创了以灾难医学和干细胞为代表的新兴特色学科,肩负起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与人才升级的重任。后续只有将已形成的先发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临床成果,培养出院士级的高端人才,才能当之无愧地成为带动医院学科腾飞的两翼。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管理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更是有赖于后备人才的储备。无须讳言,当前我院临床学科的人才队伍与传统强院相比还很薄弱,省级专委会(专业分会)的(副)主委/会长级学术带头人还不多;梯队不够合理,优秀的中青年人才相对匮乏,临床中青年骨干在各类人才计划的竞争中劣势明显,部分重点学科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人才战略不外乎外引内育,我们要确立引育并重的“十四五”人才战略,从组织管理、职业发展、考核激励等多方面完善人才保障制度,要引得来、留得住,还能成长得快。引进方面,学科要重两端,即侧重于优势学科的加强和弱势学科的补短;人员要重潜力,重点引进干劲足、冲劲大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配套措施,有必要把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成效纳入科室考评尤其是科室主任的任职考评中。

“十四五”即将到来,东方将站上新起点,迎来新百年,踏上新征程!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东方是清醒的,要实现“国际知名、全国一流、上海第一方阵”的目标,我们还需努力。

(学科办 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