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方医院的大事特别多。保世博、创三甲、改扩建、迎院庆……近期,医院又率先启动了第一批援疆计划,第二批援滇的医护人员也踏上了征程,接替刚刚返沪的第一批医务人员继续履行援滇任务。
在这些大事当中,始终传承着东方的文化与东方人的精神。回顾东方的历史,梳理历史的脉络,才能探索东方的文化——东方建院90周年了,90年来,一代代东方人究竟做过哪些前承芳古、后拓来人的事情,足以形塑文化、铸造精神?
医院是一个人生命最绝望时全部的希望所在,是救助、关怀与慈善的别称。对东方来说,慈善到底是什么?历史告诉我:是社会责任与慈悲胸怀。东方医院的创始人不是医生。陈桂春、王一亭、杜月笙……作为医院的创始人与老院长,在内忧外患频仍的上世纪前半叶,他们是一群以“实业报国”为已任的海上闻人。
从1920年医院创始到三十年代在浦东同乡会的扶持下蹒跚成长,是东方医院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它的幸存与成长直接对抗同时期一江之隔的浦西以“行医布道”为目的的教会医院,服务贫民乡梓,宣告殖民地民族医学的肇始,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当陈桂春们拼尽半生发迹于沪上,他们因贫寒而知疾苦,因知疾苦而施慈善,因施慈善而创医院,因创医院而救乡民。
历史的残缺使我不敢恣意评价东方。但浦东开发这二十年无疑堪称东方医院另外一个黄金时期。东方医院的跨跃式成长是二十年浦东发展的缩影,浦东的快速发展则印证了新上海精神的形成。上海在变,浦东在变,东方医院也在变。这一代东方人,无愧为新时期志业医学的中国知识分子,怀揣梦想孜孜以求,他们日复一日践行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卧薪尝胆追赶国际医学前沿,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将家国情怀与慈善精神薪火相传。
于是,历史在断裂中相连。
汶川地震,他们是冲锋在前的敢死队;玉树救援,他们是藏民心中的守护神;世博保障,他们是全程全力的白衣卫士;慈善义诊,他们拯救多少濒临死亡的贫弱生命。90年苍海桑田、物是人非,东方文化一脉相承:识大体、顾大局、为人先、敢担当……生命的战场上,他们从未懈怠。
“人之所重,莫大乎生死”。他们最接近生死,因而最理解生命,所以也就最爱护生命。他们用行动续写明日之东方——历史回馈社会之赠、承担社会责任,东方一直在做、东方从未停歇。若干年后,援疆与援滇者的名字也许会模糊不清,而东方的文化将在传承中渊远流长。(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