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畅想“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0-12-04

10月29日,我院隆重召开2020年科技工作表彰大会,表彰2020年度为科技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医院科技工作的卓越成绩,得益于市、区各级领导的支持,是医院领导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的结果;同时,教学和规培工作同步发展,医院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回首十余年的科研发展之路,东方人脚踏实地、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豁然出现在眼前。三甲之前的东方医院,科研基础薄弱、高水平人才队伍匮乏,实验室仅有150平方米,科研设备不到200万元,冲击三甲医院之路困难重重。然医院领导迎难而上,决定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规章制度,倾力建设了具有国际一流设备的科研平台,营造了奋发向上的科研氛围,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终成功晋升三甲医院。

在三甲起步阶段,医院领导坚持稳定的科技工作政策并适时调整,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和高水平临床专家,扶持具有进取心的中青年人才。科研管理部门和行政各科室密切配合,开拓进取,开放办院,形成了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科研工作成效显著。自晋升三甲以来的近十年内,我院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0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1项(科技部项目5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2项),累计获资助纵向科研经费8.7亿元;陈义汉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中民教授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省市级及以上人才计划177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67人次、省市级人才110人次;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50篇,包括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ell和JAMA等,其中国际重要期刊(IF>5)48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级科技成果奖66项;已授权专利929项,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入选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主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316项,担任国家、上海市各类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25人次。据最新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发布的排行榜显示,我院名列上海市医疗机构创新转化指数第5位、上海市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第10位、发明专利排行榜位居全国医院第28位;连续五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居全国医院系统前30名,2020年获资助70项名列全国医院第22位,连续六年名列中国医院科研量值百强榜单,2019年位居第59位。科技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医疗的发展,我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第49位、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排名第88位。

尽管诸多指标已经进入全国百强前列,但我们与一流医院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将坚持科教兴院、科教兴医战略决策不动摇,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力争创建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研究中心。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集中人才、物力和财力,以心血管、消化、急危重症、肿瘤、呼吸病等学科为重点,以干细胞、灾难医学为二翼,打造国内一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专科、特色专病。同时,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

曾经的成绩和奇迹,明年就是故事和传说。“十四五”即将到来,我们肩负着同济大学复兴医科的责任,承载着建设一流医院的宏伟目标。围绕“健康上海”“健康中国”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以及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建设有国际影响力高峰高原学科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坚持科技引领,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增光)